众果搜的博客

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致力于财经投资网站导航与在线网络工具的开发与普及

Search(博客搜索)

热文排行

最近发表

最新评论及回复

« 当当网的网站联盟程序欣赏Adobe超强颜色在线选取工具 »

采访刘翔的记者简直让人没法说

301 "采访刘翔的记者简直让人没法说" "堂堂的中央电视台,竟然排不出有点水平的记者,每次刘翔比赛都是那个素质低的冬日那,问的问题,每次让我把台都换了,当她不再开口时,我再换回来。" "堂堂的中央电视台,竟然排不出有点水平的记者,每次刘翔比赛都是那个素质低的冬日那,问的问题,每次让我把台都换了,当她不再开口时,我再换回来。
 
不知道这些问题是谁设计的,简直是垃圾中的垃圾。终于有人有同感,站出来喊了,把满屋子的人都警醒了。这次比赛的跑到分到了9道,最差的,这位冬记者,竟然说是幸运数字,让人汗颜。体育评论员董路在博客上发话了,大家看看...
 
 
原文如下:
如果本篇文字得罪了某些人或者某些机构,在下先在这里致以真诚歉意并申明所有感受发自肺腑且充满善意。
 
刘翔世锦赛如愿夺冠,国人为之骄傲自豪,喜悦心情自不必多说。自雅典奥运会以来,有刘翔的地方就有冬姓女记者的身影,赛前赛后总能零距离实施独家采访,人们对这样的情景也早以习以为常。
 
我相信冬小姐必定十分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得天独厚,之前也一定下足工夫渴望做到最好,只是遗憾的是:N多年过去了,冬小姐在着装化妆、仪态口齿包括镜头感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除了采访技能。
 
恕我直言,冬小姐历次对刘翔现场一对一的采访鲜有真正可以用“成功”两字命名的;其不成功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很多提问“冷”得让人直起鸡皮疙瘩,有的近乎不着四六的“无厘头”;
 
2,提问中永远伴随着“是不是”三个字,给人感觉《是不是这样的夜晚你才会这样的想起我》这首歌听得太多了;
 
3,一多半的提问都让刘翔做出了“不以为然”的回答,就像特热情地给人敬10次烟,9次敬给的是“不吸烟的人”;
 
4,大多时候的现场采访,最后都会让刘翔在镜头前流露无心恋“采”的神情,恨不得赶紧结束跳出圈外;
 
很多时候是这样,一个人太希望把一件事做好了,偏巧努力的方向不对头实施起来又不得要领,其结果惟有:发力越猛,偏差越大。我以为冬小姐的症结大体在此。
 
“你比赛服的号码是441,4+4+1等于9,今天你又在第9道,是不是这次9是你的幸运数字?”——这是刘翔夺冠后冬小姐第一时间现场采访中所提的一个问题,也可谓是“冷”“愣”兼备式提问的典型案例。
 
冬小姐以为自己发现了一片新大陆——设计的问题中包括数字(4+4+1=9)、哲学(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以及隐晦的神学(幸运数字)等多门学科,如此“独辟蹊径、创意无限”的提问,我猜想之前一定会让其自鸣得意到夜不成眠为止。
 
事实上冬小姐发现的不过是一片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很冷的“新大陆”,格陵兰或者阿拉斯加,按照冬小姐幸运数字的逻辑,我以为此番刘翔在大坂完全还可以拥有更多的“幸运数字”——
 
比如刘翔在第一道夺冠,4除4乘1=1;1是幸运数字;
 
比如刘翔在第二道夺冠,4除4加1=2,2是幸运数字;
 
比如刘翔在第七道夺冠,4+(4-1)=7,7是幸运数字;
 
比如刘翔在第八道夺冠,4+4*1=8,8是幸运数字;
 
假如跑道足够多的话,15、16、17乃至“4的41次方”也都可以是刘翔的幸运数字。果真如此,这样的幸运是否太廉价了一些呢?
 
我相信冬小姐在设计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设想过刘翔会怎样回答,我不敢肯定她的设想是什么但不外乎两种:1,刘翔顺着提问说9是自己的“幸运数字”;2,刘翔不承认9是自己的“幸运数字;
 
如果冬小姐设想的是第一种回答,那只能证明虽与刘翔多年零距离但其根本称不上真正了解对方,以刘翔的智商和傲气,他可能当着全国电视观众的面每每让一名记者牵着鼻子走吗?
 
如果冬小姐设想的是第二种回答,那只能证明其有着某种无谓“自我牺牲”的倾向——明知道采访对象会当场否认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还硬着头皮问出来,何必啊何必呢?
 
还是时刻摆正自己采访者的位置为好,还是时刻保持一个平常心为好,问题设计得还是别那么刻意求新为好,简单点、朴素点、直接点;要知道在那样一个时刻,刘翔总会有自己想说的话,记者的提问不过相当于一个“开关”的作用,是刘翔一段表达和下一段表达中间的一个“逗号”而已。
 
如果你非要把一个“开关”当成“总设计师”,非要把一个“逗号”当成“恢弘史诗”,其结果只能是一个字:“冷”——冷得连掩藏的尴尬都那么的明显。
 
衷心希望下一次“冬小姐们”和“冬先生们”的现场采访能让人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温暖。(完)
 
 
PS: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一篇相关评论
你只是记者,不是牧师
 
按理说早就应该习惯了,因为4年前如此,8年前甚至12年前亦如此。但就在今天观看完一档电视上对刘翔现场采访的奥运专题节目之后,一种令人作呕的感觉再次油然而生,实在是忍无可忍,实在是不想在4年之后再承受这种刺激和折磨了。请听我说——
 
类似奥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比赛,电视转播的作用和影响力无人可及,无数国人通过荧屏得以第一时间了解万里之外争金夺银的激烈场面,也能第一时间目睹我国健儿的骄人风采,每个人的生活都可能因此变得丰富多彩。
 
但遗憾的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的电视记者在现场采访的时候几乎一律使用了从新闻学理论上讲是最忌讳的“诱导式提问”的方式。
 
 “请问你得了冠军是不是特别高兴?”“请问这枚金牌对你来说是不是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你在落后的时候是不是没有放弃?”“你是不是很感谢自己的教练和父母?”“你的压力虽然很大但你是不是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类似这样关于“是不是”的提问几乎在每一块金牌产生之后,都会第一时间充斥我们的电视屏幕;我们的奥运冠军在我们的电视记者如此这般的提问下,只能像被上司训斥的“日本人”一样,一路将“嗨!”进行到底了。
 
就在今天晚上雅典前方的演播室里,请来了刘翔和他的教练,本来这是国内广大观众了解这位奥运英雄内心世界最好的一次机会,但我们的那位记者型主持人继续祭出的“是不是”的法宝,不断地以未卜先知的姿态诱导着提问让整个节目平淡无奇,味如嚼蜡。
 
“你是不是在比赛前对自己特别有信心?”“你昨天的比赛是不是感觉非常完美?”“经常参加国际大赛对提高你的心理素质是不是非常有帮助?”“你的教练是不是给了你很大的帮助?”“如果将来有新人上来你是不是会更刻苦地训练?”……够了!诸如此类的提问从始至终层出不穷声声贯耳乐此不疲绵延不绝;害得刘翔和他的教练像木偶一样只能一口一个——“是”“是的”“是这样”“是这样的”“的确是这样的”。
 
如果是夺冠之后第一时间的现场采访,因为时间紧迫,为了让采访对象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最直接的要点,电视记者这样的“诱导式提问”多半还可以让业内人理解;但在几十分的专题节目里,有足够充分的时间,您依然将您认为的标准答案放在您提的问题里,即使再贴上一个看似虚心请教的“是不是”的标签,所能够体现出来的还是一种欲盖弥彰以及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上述“诱导式提问”如果换成朴实一些的——“你在赛前对自己的成绩做过怎样的预判?”,行吧?;换成“你如何评价自己昨天的发挥?”行吗?换成“经常参加国际大赛给你心理素质带来了怎样的作用?”,行不行?换成“你的教练都给了你那些帮助?”,不行吗?换成“如果将来有新人上来你将如何面对?”,真的就不行吗?
 
为什么您的提问中一定非要将你的观点堂而皇之地带出来呢?你可是采访啊,又不是评论;评论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对一个事物不同看法的权利,说什么,说对说错都无可厚非,且不见得真的有对错之分;但采访不同,采访对象永远是第一位的,人们最想知道的也是被采访者的真实想法,您诱导式的提问或许可以透射出您有限或者无限的睿智,但如果最终变成被采访者不断用“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来回应您的提问,来为印证您的智慧鼎力相助添砖加瓦,这样的节目究竟有什么真正的意义?!王小丫的《开心词典》?!
 
至少有三种因素造成了相关记者这样具有\"电视\"特色的诱导式提问的产生:1,常年幕后,默默无闻,好不容易捱到终于有机会露脸了,兴奋异常,过度想倾力表现,2,所在媒体强大无比,宰相丫环七品官,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老子就是权威,就是真理的化身,就是先知先觉,就是高瞻远瞩的思维惯性;3,缺少最最基本的新闻从业素质和常识。
 
请记住你只是记者,不是牧师。你提问的时候也许自我感觉很爽,但无形中你把被采访者,当作了自己的学生;把数以亿万计的观众,当作了愚昧的傻子。然而你或许忘记了,如今这个世界上谁又比谁傻多少呢?
 
 建议有此嗜好的那些电视记者回头以普通观众的角色再看一遍自己做的采访,如果你忍不住“吐”了,说明你还有药可救。
 
坦白讲我也是一名记者,写这样质疑同行的文章多少有些“坏了行规”;但你应改庆幸的也恰恰在于我是你的一名同行,才措辞相对委婉。
 
  “现在你的心里是不是感觉很不舒服?”——我亲爱的牧师。
 
相关链接:[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815bb01000b6a.html]冬小姐能否别总问刘翔那么冷的问题?[/url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 1.8 Spirit Build 80722 Code detection by Codefense

Copyright www.zhongguosou.com. Some Rights Reserved.微信号:MiZhiHeiGeTaXi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