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实医药投资
李秋实医药投资认证
来自iPad修改于2020-11-02 21:57
医疗健康:用二级思维构建一级市场投资组合
来自李秋实医药投资的雪球原创专栏
在医疗投资的一级市场构建一个攻守兼备、潜力赛道、主题均衡的投资组合,在不考虑轮次和份额获取的情况下,兼具有爆发力的突破性疗法、突破性新药,新的创新药技术平台,兼顾有现金流的细分CXO、确定性较强的高端医疗器械等赛道,二级市场投资的朋友也可能对未来趋势前瞻一二,以下是我的拙见,虽不全面,欢迎一二级投资同仁探讨指教:
基因编辑头部+基因编辑CDMO、CRO
双抗头部或创新性企业+CD47
最具突破性KRAS小分子头部
ADC头部或创新性企业
新药AI头部
神经介入器械头部
骨科运动医学医疗器械头部
mRNA疫苗+疫苗CRO
溶瘤病毒头部
口腔、眼科消费级耗材隐形冠军
为何是以上的领域和企业,我找时间具体一一探讨,他们有的已经形成明确的头部企业,那么即使有点贵,也是值得布局的,有的没有形成明确头部,在早期军阀混战期,那么需要深入判断技术和团队能力。还有很多早期新靶点的开发企业,如果出现一些好的苗头,我们仍然值得配置一下。
医疗AI并非不看好,而是在没有大规模医疗信息数据互联通的情况下,仍存在大量不确定性;
医疗服务专科连锁,最好的专业眼科头部爱尔眼科已上市,其他专科仍没有看上去大规模长期复制持续性;
Car-T疗法在定价和政策层面仍有不确定性,需要继续观察,u-Cart—T仍是值得期待领域,需要全球范围看到实质性突破;
AD等中枢神经领域、心衰仍是新药界难以突破的难题,我们只能等待。
医药电商、大CXO、IVD化学放光、心脏瓣膜、三方医学诊断,头部均已上市或马上上市,剩下的没有上市的一级项目具有较大竞争压力,除非在更加细分的领域有所突破,形成特殊护城河的,我们也仍在寻找。
这些项目后面可能会变成上市公司,也是未来二级市场需要关注的领域和标的,如果头部护城河加深,临床效果比期望的更好,则应继续加仓。在一二级市场界限越来越模糊,上市流程和时间大幅缩短背景下,很多企业估值泡沫化,如何获取更高投资收益,是投的更早,还是更确定,是一个平衡预期收益和风险的问题
李秋实医药投资身份认证2020-10-13 12:17 · 来自iPad
回顾一下,8-9月下跌中我一直坚定看好疫苗的长逻辑,发了几篇文章并知行合一,疫苗像科技股贝塔很大,适合在组合中配置,但浮云不能掩盖长期的黄金时代。
李秋实医药投资
李秋实医药投资认证
来自iPad修改于2020-10-15 11:43
BD能力—新药企的核心护城河
来自李秋实医药投资的雪球原创专栏
“你BD了吗?”似乎已成为最近药圈碰面必谈的一个话题。
之前一篇文章《买来的新药专利值钱吗?—如何对license in进行估值》我试图分析一下资本市场认知上的某种错配和模糊概念,从产业角度,BD(business development)能力已经成为药企除了研发、销售、政府关系等能力外,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之一。
全球范围内,我们可以看到大量Big Pharma成长路径中除了几次重要的大的兼并收购,还有更为日常的就是不断BD引进新的创新药品种,或是将自己的品种在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开发。全球最为畅销的20大重磅药品中,有一大部分都不是现有药厂原创的,基本都是BD来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在进入临床后BD来的。那么,对于Big Pharma而言,赌什么赛道、什么靶点、最后是哪个品种,合作框架怎么谈,是大药厂CEO的重要工作之一,也决定了未来的成败,九十年代没有赌单抗,十年前没有赌PD-1的Big Pharma是非常遗憾的,未来赌什么?双抗、ADC、新靶点、基因药物,还是更新的刚刚冒头的一些新机理?成为了他们和我们投资人一样面临的问题。
对于中国药企而言,BD成为了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仿制药丰厚利润的日子早已远去,如果五年前、十年前没有沉下心做创新药,那么除了现在建研发团队,更为现实和快速解决问题的就是BD了。但是BD不是乱投医,也需要有一套完成的策略、顶层设计、和现有品种以及销售队伍的匹配,还有落地的执行能力,以及适合创新药成长和商业化的完善体系和文化。
对于中国的新崛起的biotech创新药企而言,BD能力既表现在license in,也表现在license out上面。先说license out,如果自己研发的新药有能力在某个阶段license out给全球知名大药企的话,那么当然是对其研发能力、产品潜力的充分认定,估值也会更高一层,但我要说的是,有能力谈一个好的商业条款license out国内实力强大的Big pharma也是一种核心能力和眼光,在未来漫长的商业化路上,有个有经验的老大哥帮你总比你自己含辛茹苦的做好吧,这也需要相互的信任和合作精神。
对于biotech创新药企的license in能力,是一个更需要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在中国biotech公司不意味着产品都是完全原创的,有时候,你也可以是一个全球采购的前沿品种的中国临床工厂。这个的确有点颠覆很多人对创新药企的认知。
不是什么样的biotech公司都能做好BD,我认为首要的条件是团队有强大的执行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文化和运作机制。创新药必须有自己强大的研发队伍尤其是临床队伍,如果自己原来立项的产品不尽如人意或者运气不好,不意味着就完全输了,如果有强大的BD能力谈到全球的创新药尖货license in,并有能力在中国迅速临床推进落地,那么自然也是产生很大价值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药企在上市的时候核心研发管线和早期有很大不同。但是有强大的BD和执行力,可以使自身管线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Biotech公司成功BD需要有强大的资本能力。BD其实就是一种类型的投资,这点和bigpharma一样,必须有好的和现有产品构建互补,联合用药,以及风险对冲的能力。但是不同于big pharma的是,Biotech没有那么多资金,如何在谈BD交易的时候同时引进战略投资人,或者和CRO 公司、VC机构一起构建类VIC模式,是一种构建BD+资本的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近几年有不少医药VC用这样的方式来孵化新的药企,业内叫“攒项目”。这样模式好与坏是相对的,借用近期被滥用的“长期主义”,主要看参与新公司的投资人、企业人士是否凭着一颗长期主义初心吧,项目的好坏,最后还是长期看商业化落地后的未来。
BD能力是新时代药企正在建设中的核心竞争力,并未完全形成,但是作为医药投资人,下一阶段应该重点关注BD能力给企业带来的巨大价值,很多优秀的Big Pharma、biotech公司正在形成自己的BD能力护城河,在未来,有着超强BD能力的药企也会给予估值溢价。
未来数年,我们都会看到很多药企的重磅品种可能不是自己原创的,而是license in的,但是真实贡献着巨大现金流,那么我们应该前瞻性的找到这些品种以及背后的优秀药企
李秋实医药投资
李秋实医药投资认证
来自iPad修改于2020-10-20 19:09
山崎18年与医药投资
来自李秋实医药投资的雪球原创专栏
国庆长假中和朋友一聚为快,一次聚会上朋友带来一瓶山崎18年,说是收藏日本威士忌多年,早已知道她的好,适合亚洲口味,价格已翻4倍云云,结果晚餐配的是北京郊外的露天烧烤,8000多块的山崎18年配着烤全羊,也是绝了!
对着一轮中秋后的月亮,我忽然想起五年一次日本旅行的经历,那时的日本威士忌并没有收到中国市场的广泛的欢迎,在很多普通日本餐馆、,山崎、白州、响等日本威士忌就像中国的二锅头、山西汾酒一样随处可见,我经常点了一些配鳗鱼饭、天妇罗等常见的日本餐食,大概印象中的山崎12年就是300多人民币,18年也就是2000多人民币的样子,何以在今年的山崎18年变成了8000多元?似乎超过了茅台飞天的价格?
我今天不想谈消费品投资,其实山崎过去5年的涨幅早已超过了茅台,我想说说对我熟悉的医药投资的启发:
一是跨境市场产品的认知差,山崎是很好的单一麦芽威士忌,口感醇厚又清,没有苏格兰威士忌那么烈和辣,有点高端东方烈酒的清澈,但是五年前国人没有那么多的喝威士忌,更别提日本威士忌,在今天威士忌渗透率提高之后,国人找到了更适合我们的日本威士忌,因此看到了苏格兰威士忌没怎么涨,但是日本威士忌被爆炒飙涨的情况。那么对于医药投资,我想到了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哪些病种是中国特殊的发病率高企的?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脑梗塞等这些中国人爱得的,欧美人群发病率相对较小的,是值得投资人和药企给予相应重视的;
二是对于投资的前瞻性理解,和冲破传统的思维局限:我相信我那位朋友和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过去五年日本威士忌会有如此巨大的涨幅,当然,这里面会有很多行内炒家的推波助澜,但是空间和趋势是明确的。没有强大的思维框架,估计很难有前瞻性的思维认知,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复盘已有的投资趋势然后说说原来如此,更应该思考下一个结构性机会在哪里?来自跨境的产业认知,还是政策的引导,还是中国本土的特色市场?我想这不光对于医药投资,对任何行业都是如此吧。
三是关于山崎18年的启示,我其实想到了我们的传统中药瑰宝,这在满是西药大分子小分子的年代,我们的中药瑰宝有没有可能再次逆袭?上一个20年,中医药没有被很好的传承和现代化,被滥用到包装成神药和注射剂的泥潭中。但是,记得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评委在颁给中国首个科学家屠呦呦后,说这真正是你们原创之类的话,我的中药瑰宝如何在全面启动的创新药产业趋势中,能否发挥一些真正的原创力?我们的 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如何再次开发,在成为独特的消费品巨大品牌价值?就像故宫和茅台一样,在没有人充分开发之前,你很难理解为什么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高特佳熙和诚河医疗健康领先优选(P000759)$ $片仔癀(SH600436)$$云南白药(SZ00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