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果搜的博客

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致力于财经投资网站导航与在线网络工具的开发与普及

Search(博客搜索)

热文排行

最近发表

最新评论及回复

« 金域医学投资笔记(20210310)腾讯控股投资笔记(20210310) »

金域医学投资笔记(20210311)

 目前不适合介入,注意风险。疫情后期了。

 

//@股神二哥168: 金域医学写了写,一下弄了两周,今天把这篇文章结尾。整个思路写下来确实有点费劲,感谢大家的阅读,感谢大家对公号的支持。
一、提问?
在投资这个公司之前,需要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这个行业是未来必须的行业吗?行业未来的发展是什么?
2、这个行业未来会被整个上下游所需求吗?
3、这个行业会有定价权吗?
4、这个行业的核心价值在哪儿?
5、这个行业有没有被消灭的可能?
6、这个行业的中最牛的公司是谁?为什么是它?而不是它它它?它为啥比别人强?是现在强还是未来一直强?有没有其他对手取代?
7、这个行业的平均利润是多少?利润来源于何处?增长速度由哪些主要因素决定的?
二、回答
1、这个行业是未来必须的行业吗?行业未来的发展是什么?
答:其实这个行业在十年以前是没有的。十年以前在三甲医院是有相应的检测项目、有相应的检测设备、检测场地以及检测人员的。只是不同的 三甲医院匹配的资源并不相同。
以前大家生了疑难杂症都愿意到省城或者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去问诊,为啥呢?因为有些检测手段和设备,小的医院是不具备的。
因此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病院不满的各等级医院现在也有零散的样本的检测需求。比如甲状腺8项,可以在社区取血样,直接送检,没有必要非要到三甲医院去折腾。那么社区医院是不具备检测条件的,就算具备了,运行后发现其成本居高不下,也是不合适的,于是就出现了第三方检测这样公司的生存需求空间。
也有人说,在三甲医院这些都是有的为啥不送到三甲医院呢?为啥呢?因为三甲医院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啊,慢慢熙熙攘攘的三甲医院,自己的活都忙不过来,怎么管基础的一些检测。所以我们很多常规的临床慢性病检测都被忽视掉了,也就是说并没做。
比如人体的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弱以后,需要长期跟踪检测,然后指导用药,一般三个月就需要调整一次,实际上医生都让根据自身感觉情况自己调整用药量了。没办法,一个是费用的问题,一个方便的问题。
当第三方检测出现后,这样的检测从以前的几百块调整到现在几十块,并且还能进医药,这就是资源真整合的力量。
因此,这个行业属于零散需求,集中整合服务,同时满足临床需求和降低成本的两个矛盾,所以这个行业属于势不可挡的一个大的趋势,能够提供这种供给服务的公司应该是有发展前途的。
2、这个行业未来会被整个上下游所需求吗?
答: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环节可以被替代或者省略掉,那这个行业其实没有被投资的价值的。
第三方检测下游是医院,上游是试剂设备供应商。下游需要检测的是A1、B1、C1、D1样本,样本检测需要检测设备A2、B2、C3、D4的设备,同时可能还需要检测试剂等等,我们简化模拟这样的场景就是设备和样本之间的关系吧。
显然,每个医院都会有ABCD这样的需求,而提供这样条件的缺不是一个厂家能够完成,ABCD的设备可能需要3家或者更多加,不可能医院一类样本送一个地方检测,医院的想法是所有的样本都送到一个接收窗口,然后定时收到报告就行了。
于是在上下游之间就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机构出现了。至于说是金域还是银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检测结果真实可信,检测报告及时,检测费用极度合理,并且方便送样,这样的第三方检测多好。
因此,下游的小医院,社区医院及中医院,还有一些难度较大的项目对于大医院来说也是需要的。
也有人说,需要检测的都是大医院,他们的需求决定这整个行业的需求度,再把三甲龙头医院单独拿出来讲讲。
三甲医院的检测项目一般来说都是立等可取的,几乎覆盖了整个检测的方方面面。但是随着咱们医药水平的提高,比如一些对于独特基因敏感的药物在使用前是需要去相应的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是敏感基因,很多医院并没有这样的技术,必须需要第三方检测了。这是一类刚需,归结为医院因为技术原因做不了的。
还有些治疗设备十分贵,买一台很久也用不上,病人并且不多,但是确是治疗这个疾病最有效的手段的,出于对社保资金的控制,国家并不会批准购买这样的设备。但第三方检测机构使用的是社会资源,在考虑成本和收入之后,如果有盈利,就会添置这样的设备,那么整个区域的病人可能都会被整合到这样的地方去进行治疗了,比如某些伽马刀设备。这也是一类。
大医院不想做的。有部分检测项目,检测非常繁琐,比如生物标本的检测,弄来弄去也赚不了几个钱,国家规定的。很多医院耗时耗力,还不如把这项检测给可靠的机构。
总之随着,检测的专业化,体系化,医院配置这样的辅助科室,从经济上、从效率上都划不来的时候,第三方机构就会慢慢被需求,被强烈的需求。
3、这个行业会有定价权吗?
行业的定价,这个事情分析起来有些复杂,其中不同的项目存在不同情况。
有些普通项目,A可以做,B也能做,市场上大部分都可以做,这个你想要定价权,难。这部分项目的定价权是没有的,现在没有,未来可能也是没有的,这部分的项目如果医院能做,并且能赚并且容易,这部分的活估计也不会发到第三方检测去,这应该是人之常情,能理解。
另外一些项目,市场也都能做,没啥技术难度,但医院做的话,从经济效益上来讲就是负担和包袱,因为有编制的院内人员费用高,每个人兼顾很多项检测,其实也不是那么专业,从效率和效益来讲,包出去最好。包给谁呢?这个时候品牌医院考虑的其实是安全、稳定、高效和价格,请注意这个价格其实是排在最后的,因为不能因为图便宜而冒着砸自己品牌的风险,医院最最重要的就是品牌。所以,放心这个价格只要比医院自己做划得来,一般来说医院选择的都是最好的品牌。反正这个钱最后都是落在病人头上的。所以有人说价格战,这个其实并不是那么激烈。反而有些小医院会铤而走险的去尝试更低的价格。
最后会有一个分类就是技术先进的有很强壁垒的检测项目。这些项目或因为技术、或因为设备。医院不具备开展检测或治疗的能力,这个时候只能靠第三方检测了。这个时候定价权完全在自己手里,在平衡了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品牌以及企业责任等等因素后,会给出一个价格。当然这个价格肯定是能赚钱的,但一定也是有约束的。所以利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高。
综上所述,定价权低端的基本没啥定价权;中端项目有一定定价权,定价权由品牌溢价决定;高端有技术壁垒的项目,有定价权,但评估后企业不会乱用,考虑品牌加分效应,可能还会亏本使用,亏的是钱,赚的是口碑,合适。
4、这个行业的核心价值在哪儿?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某个行业是否有投资价值,关键在两点:
第一、是增长速度怎么样?
第二、是增长持续时间怎么样?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财富也在逐步积累,人们都会生病,生病了都会去看病,看病的时候以前是不会检测的,主要靠医生的经验,然后试着对症治疗;现在基本在医生进行初步判断后,都会开出一系列的检测单据,医生诊断费是20块,检测费可能是2000块,所以检测在整个医疗体系中费用占比越来越大。
如果大医院都有这样那样的检测,如果中医院,小医院,基层医院没有那肯定不行,该上的检测肯定都得上,不然病人谁会信呢?要是二哥,二哥心里其实也是不信的。所以为了病人能来,能信任,当然也能确认解决问题,检测是必须的。这就是市场。
记得很久前的电视里面谈到一个乡村医院买了很多设备最后都闲置了,因为没人会用,这就是矛盾。有需求,有矛盾,第三方检测就是这个解决矛盾的组织,核心在于怎么取信于病人?怎么服务于医疗机构?怎么方便、高效、经济的服务于医疗机构和病人。
核心应该在布局和信息化。布局的表现形式就是扩张,在一定区域进行定点可以辐射一定范围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可能就是数据的共享和管理,医保局,基层医院,上级医院,病人之间的一个信息共享。
所以,目前阶段的金域应该处于扩张期,扩张的规模和速度可以参照眼科的经验,利润增速取决于新基地的建设速度和建设规模。基地总数量按中国人口密集区域1小时车程进行估算。在快速扩张期结束后,增速会慢慢稳定下来,利润可能就是这个行业的一个普通的收益,利润增速会降低到一个技术服务行业的一个普通水平,可能是10%左右,但目前这个阶段会叠加新基地扩张以及需求的一个快速释放。毕竟是一个新兴兴起的一个需求。
因此,这个行业的核心就是扩张、长期刚需。当然对于领头羊的金域也是如此。
5、这个行业有没有被消灭的可能?
这个应该是风险,必须也是要谈谈。从目前来看医院治疗肯定还是需要检测的,在未来十年可能检测的依赖程度会更高,只有找准了才能对症治疗,不然就是瞎搞。
从技术层面需求不会消失,从政策层面看会不会国家会集中解决一切问题,从目前来看估计也不会。小政府,大社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政府大概率不会大包大揽。但是从这政策上来讲,可能会逐渐出台相关技术规范和法规去约束这些个第三方检测组织,从而达到规范可控的状态。
这些政策的落地,会导致竞争的门槛越来越高,会提升头部企业的品牌效应,从加速行业的进化,对于头部企业应该是利好。
因此从政策层面对于后发的小公司不是太好的消息,对于头部企业和行业的整体发展是利好。当然也不会消灭这个行业,只会促进行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有人说会不会出现医疗器械公司对该领域进行攻击和侵占?比如卖X光的企业说,我们家X做的好,我也可以很熟练的操作X光机,你们医院把X光检测都放我这里吧。
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因为这是两个层面的东西,X光企业制造商研究的是企业,而检测医疗机构研究的其实是病人。只是病人在这个机器上出现的一种状态,病人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状态出现,对于病人各种不同状态的判断,这是X光制造企业不具备的。当然,还不说第三方检测机构还有其他检测的能力,综合起来实际更难。因此,想进入这个行业的必须具备一定时间的人才、资源 、体系、品牌等方面的积累。不然最基本的信任都是不存在的。
综上,这是个新兴发展的子行业,被消灭的可能性目前来看,基本没有。且行且观察吧,也许会出现某些逆天的技术,那也说不定,嘻嘻。
6、这个行业的中最牛的公司是谁?为什么是它?而不是它它它?它为啥比别人强?是现在强还是未来一直强?有没有其他对手取代?
实质上这样行业确实和医疗器械有交叉,业界的两个公司经常拿来进行对比,一个是迪安诊断,另外一个是金域医学。
从目前公告的数据来看金域医学主要从事的是诊断服务,诊断仪器设备或耗材占比非常的小,仅有百分之几;而迪安诊断产品销售和诊断服务并重,诊断产品销售占比65%,服务占比34%。
很明显这两个公司发展的策略并不完全一样,迪安诊断更注重产品销售一点,金域是纯粹的医疗技术服务。怎么才能更清楚的说明两者的不同呢?
举个例子,比如爱尔眼科医院开了很多连锁医院,本来可以继续多开医院赚取技术服务费的,但是管理层说光赚服务费太累,不如搞点其他业务,比如自己做做眼镜卖,自己做做眼药卖,自己做做晶体等等啦,那么在是否决定开展这样业务的时候就会做下对比,新业务是否会对老业务有促进?是否比老业务更赚钱?
用什么指标来对比呢?很简单,服务VS服务+器械,用毛利率来看看,2019年迪安诊断是32.15%,金域39.4%,显然金域更赚钱一点,但不是更加明显;净利润率因为掺杂了扩展等其他因素在里面,所以不用在比较。
因此,从数据上来说选择更赚钱的显然更明智点。从文章的总体分析来讲行业需求的是技术服务,至于你用哪一家的产品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稳定可靠,更快捷,更具性价比,品牌信耐度更高,这才是核心。
所以对比来看选择金域医学,会少操心很多,毕竟这才是行业老大。
7、这个行业的平均利润是多少?利润来源于何处?增长速度由哪些主要因素决定的?
目前来看,行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期,其主要矛盾是扩张的速度以及实验室建立后转盈利的速度,简单来说处于一个行业扩张期,所以增速取决于开张新实验室的速度,有了基地就有了发展新业务的可能,就有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后期如果增速放慢后,利润的增长就来之于行业的发展需求及社会的发展程度了。
平均利润因为公司处于扩张期,很多盈利资金被新开实验室占用,所以净利润率显的很低。行业正常的数据来说,应该在20-30%左右,略低于毛利率。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子行业,也是有长期需求的一个子行业,子行业里面最纯粹的公司是金域医学,回撤中的金域医学是否值得拥有?各位看官自己决定了
 
20210317 二子and金域医学
 
收起
面面爸爸02-01 06:59 · 来自Android
$金域医学(SH603882)$1. 经营情况概览 公司简介:金域是ICL(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绝对龙头,2018年全国ICL市场中金域市场份额34%,相当于第二第三总和,目前金域除了台湾没有中心实验室,继12月份澳门合作共建实验室开业,已经完成全国全覆盖。2019年全年样本量7000万,2020年可能会更高因为有新冠。新冠截至2020年底3000万检测,占新冠全国总检测量的1/9,是全国最大的新冠检测机构。 Q:Q3非新冠增速A:单季度Q3常规业务20%增速,甚至相比疫情前快一些,主要是客户结构和项目结构改变,金域客户结构良好,前三季度三甲客户多了100多家,目前1800多家,之前1700不到,收入占比也提升,相比其他ICL,我们公立多,二甲和三甲多,新冠里面很多民营医院都倒了,患者都挤到公立多,三甲和二甲虹吸很多患者,我们受益。新冠中很多普通疾病可能不去医院,去医院的都是不能等的肿瘤/血液病/自身免疫等,我们恰恰这些占比高,核心受益。
2. 关于新冠情况 Q:河北新冠检测,金域大概的量和占比?A:河北截至13号以前做了120万人份,13号又开始了筛查。基本间隔1-2天就要筛查一次,后续金域订单预计更多。 Q:现在新冠检测每天的量?A:最近很大,上周一天17-18万例(一例是一管),正常一例就是一人份,正常医院出来的不会混检,但是全民筛查期间比如石家庄会有混检,“五混一”的一管就对应五个人,混检价格不是按照75一例,各地混检会有各地区别,比如不混的收费75,五混一的收费300。 Q:现在民营ICL承接新冠检测比2020年是不是占比提升了?有更大一部分给到民营?A:今年新冠检测中,民营检测量占比超过50%。 Q:正常医院的新冠筛查每天能有多少?价格多少?A:正常医院端是比较稳定的量,也有一天好几万例。现阶段新冠价格比较低,广东最开始降到75快(60块钱服务+15块钱试剂),现在很多省份都下降到了这个价格,安徽等,前三季度基本价格在70多(这个是医院对外收费,我们还要再打个折,每个地方折扣不同)。这个价格医院做亏很多,之前算过广东的医院做新冠检测110才盈利,现在医院自己做主要是政策限制,比如上海政策比较保守,上海要求大量给医院留存,发热门诊必须6个小时出结果,ICL还是有物流运送,无缝连接最快也要3-4个小时,6小时出结果平均赶不过来。很多省份我们跟卫计委谈好,夜晚发热门诊我们来做,夜班检验科不上班。 Q:未来新冠检测会提价么?A:新冠检测不会提价但是也不会降价,国家为了省钱,公立和ICL大家都是物价定的。但是未来降价压力不大,乙肝核酸都是100多,新冠收70多已经很低了,再低大家都做不了。 Q:新冠检测毛利率?A:新冠毛利率比普通高很多,金域新冠能做到50%毛利,但是不意味着别人也能做到50%,新冠是规模效应的极致体现。新冠全国一盘棋,最近石家庄金域从全国调集了50台PCR过去,检验人员也是从给全国各地过去,短期内把产能迅速拉上去。现在石家庄每天我们5-6W例检测,对应人份可能×5,因为有混样。这也是为啥小实验一旦价格继续下降他们就不会活下去。 Q:未来新冠是否会成为一个常态化检测项目?A:现在趋势来看新冠检测很有可能成为常态化项目。新冠和以往疾病都不一样,12月卫健委发文,发热门诊强制筛查核酸和血常规,未来术前X项等也许会成为完全常态化检测。短期内新冠能够解决的概率不高,最近黑龙江也沦陷了,对于医院,多做几个肯定没错,但是漏掉了就出大问题了。 Q:疫苗后期保护效力是否有抗体检测需求?A:肯定有,新冠和乙肝/HPV都不一样,新冠传染性非常强,对于抗体等检测要求很高,但是疫苗企业未必喜欢我们检测,因为一旦检测出来抗体没了那就是打疫苗企业的脸,不过我们了解到很多客户打完疫苗都想做抗体检测看看保护效力,这块需求看好。 Q:医院送出是因为便宜,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是吧?A:两者都有,成本不划算他们也没有能力,新冠50%留给民营做不止是因为钱的问题,武汉严重时候,好的三甲医院一天最多做500例,一方面医院产能的确有限,目前过了爆发期,一天的检测不大,价格还低,检测意愿不足。低层级医院也有能力问题。 Q:新冠疫情对于行业影响,是不是让小的ICL重获生存空间?A:如果没有新冠,小的实验室就没了,这次新冠的确让他们挣到钱,但是可持续性我们很怀疑,实验室是很辛苦的,在医药板块ICL毛利净利都比较低。过去小的实验室基本是烧资本,后来没有钱融资,小ICL很多活不下去,自己的造血能力不足,未来DIP和DRG推行后降价是大趋势,没新冠很多ICL的确不行。因为新冠挣了钱,小的ICL可能收回成本后会考虑是否选择接着干,毕竟这么辛苦的行业,前面快死了好不容易因为新冠活下来,未来这些ICL会有进一步的退出。
3. 关于合作共建/区域检验中心 Q:区域检验中心/中心实验室/合作共建的职能?A:中心实验室是当地子公司,区域检验中心/合作共建/送检外包都是下面开展业务的方式,区域检验中心和合作共建的管理和财务会归到中心实验室,区域检验中心/合作共建的收费也是直接给医院,和外包是一样的,金域和医院再谈个扣率,拿收入分成。本质上合作共建和中心实验室差不多,只不过相比中心实验室,合作共建扣率低一些,因为量大,送检外包率只有5%,合作共建后可以理解为外包率100%。 Q:合作共建是否影响外包比例?A:不会,合作共建就是外包,只是形式不一样,不涉及股权,检验科还是医院的,管理权是我们,财务和人事等我们不碰,原本的人和设备还在,不够的人和设备的我们来加。实验室耗材和设备是金域的成本,检验收费和外包一样,也会谈一个扣率。 Q:合作共建会牺牲掉规模效应吗?A:其恰恰相反,量大才能做合作共建,4000亿检验盘子,只有200亿在ICL完成,大量的留在医院,合作共建之前我们会去评测,量足够大才接手,此外我们根据量也会调整投入,广州一个三甲合作共建一年贡献几千万收入,这部分肯定投入也在几千万,如果只有几十万贡献可能我们都不做,量小的我们就外包给子公司送检了。 Q:IVD生产商也在做合作共建,是不是影响我们渗透率A:IVD他们合作共建类似于集采,我们这种实验室很少,医院原本10多个供应商,合作共建后医院就只跟一个合作,类似于整合渠道。但是这种合作共建的问题在于,医院不会因为换了供应商检测能力就提升,不能做项目的还不能做,所以IVD目前真正做合作共建很少有真做起来的。但是金域合作共建后,提升医院的检测能力,原本只能做50个项目,跟金域合作后给你提升到2000个,医院量够大我们放在里面做,不够大的话我们送出来给金域中心实验室。 Q:我们模式和润达差别A:IVD和实验室是两个不同行业,润达、美康等都是上述说的集采模式。问题还是集采模式改变供应链,不会提升检测能力,润达集采模式其实拖累他们报表很多。 Q:合作共建CAPEX(全称为Capital Expenditure,即资本性支出)和收入?A:合作共建实验室CAPEX几十万到上千万不等,看规模。合作共建收入2019年8个亿,2020年还没出来,今年新建了100左右合作共建,2020年新冠给了个契机,做了新冠,医院和金域关系变得紧密,多了更多合作机会。目前600家左右合作共建。 Q:合作共建利润率和传统的相比?A:总体来讲合作共建这几年刚新建,大部分不成熟,净利润偏低,还不确定成熟后啥样。 Q:区域检验中心规划?A:目前还没有规划,这个取决于政府和当地医院,政策给到医院,医院也有意愿才行,我们有机会会把握住,但是很难预测。区域检测中心目前100-200家(算在合作共建600家里面)。 Q:未来区域检验中心会有新的CAPEX投入?A:会的,区域检验中心,第一笔一次性的2000-3000万总投入,不只是CAPEX,包括了人员,物流网络,场地,装修,流动资金等。未来CAPEX就是产能扩充,这个是随着订单量变化而变化的。 Q:区域检验中心投资回收期?A:金域新开一个点基本3-5年盈亏平衡。
4. 关于“以临床疾病为导向”的营销模式 Q:DRGs推行后会收紧特检项目?A:恰恰相反,DRG本质是按病种付费,特色项目未必是非必检,非必检包含了很多普检项目,很多新技术效率其实更高,原本做5个项目,现在做1个新项目没准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效率反而更高了。 Q:不考虑新冠,我们实验室扭亏速度?A:2020不常规,2020因为新冠扭亏,比如北京如果没有新冠会亏,正常扭亏基本在3-5年。 Q:ICL行业最大的竞争壁垒,价格战目前还在打吗A:除了管理/技术/质量等,未来降价大趋势下,规模效应是ICL最大壁垒,未来降价后只有我们有利润,所以金域永远不担心小的ICL。2018年以后,前面几家不怎么打价格战了,再降价对大家都不好。 Q:DIP和DRG后,我们临床医生合作对接方面是如何做的?“临床疾病为导向”战略下是如何构建营销体系的?A:虽然我们的直接合作方式检验科,但检验科只是采样的媒介,真实需求永远来自于一线医生,所以2018年推出以客户为中心,以临床疾病为导向,把2800个项目分位八大疾病系列,生殖/血液/肿瘤/肝肾/心血管/围产儿童等。这些疾病系列基本都是对应某些具体的科室,我们的营销人员也专家都是按照疾病线划分,比如心血管线有专门的营销员/学术经历/专家团队在后面支持。所以金域从服务检验科变成服务临床医生,虽然我们跟医生不产生直接关系,但是我们学术营销全部下放到临床科室,还建立了几十个专科联盟,给临床医院搭建朋友圈。教育临床医生后产生需求再给向金域下订单。 Q:能否具体细化下如何跟临床医生推广?如何教育临床医生后产生需求?A:医生都很忙,学习新检验的项目很慢,很多项目已经给到检验科,但是医生不懂就不会开,我们更多的是教育医生,有这种类型的检测让医生达到XX效果。每个疾病系列都有检验包,也做了详细的诊疗手册,举例,高血压分为继发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的建议先做XXX检测,得到XX结果后再加做个XX项目就能得到医生想要的最终结果。这些检测的规范手册医生直接给到医生,医生有需求但是自己医院做不了,只能流出给金域来做,医生甚至不知道这个项目最终是给到金域的。 Q:但是随着他们订单量增多会不会把订单收回?因为高端项目还是很赚钱的嘛,检测回流压力如何面对?A:部分项目的确会有回流压力。医院做不了的项目特检为主,特检和普检没有明确划分,一般自动化要求高的是普检,对人要求高的是特检,和项目新旧没有关系,新项目有的也是普检,旧项目比如病理也算是特检。人恰恰是很难超越的因素,人最重要的资源,今年新冠很多医院产能不够,绝不是产能和设备问题,PCR不贵,钱也不缺,但是医院产能就是上不去,主要是没有组合够的PCR上岗人,人才不是想要就能立刻建立的,需要很长事件积累。所以特检主要是人才壁垒很高,不是医院有钱和仪器,订单够了就嫩自己做的,金域不担心回流。当然随着特检项目慢慢变得自动化,不排除个别项目会有回流,所以金域每年投入大量研发,新的特检项目要不断迭代。 Q:新冠后很多小医院做了PCR平台,产能建立后是否收回一些?A:有可能,但是基层建立PCR实验室,国家只能解决硬件,场地/钱/设备,人是解决不了的,这几年分级诊疗做得非常不好,IVD投了很多器械给基层医院,很多投下去没人使用,没人没医生,患者不可能下去。单纯有硬件不行的。 大医院也有同样问题,建立了PCR实验室,但是PCR实验室通量是有限的,产能就这么多,如果做新冠的其他的就做不了,国家强制医院自己做新冠,其他的如乙肝/性病等PCR就需要外包。 Q:销售人员2000多人,怎么划分?检验科有销售吗?A:我们销售和医药代表不同,我们销售几个作用:1)开拓客户,但是现在这个需求不大;2)为临床需求搭平台,后台有专家团队,业务人员去医院找需求,牵线专家去讲课,这几年新招的基本都是985/211医学院的研究生,我们做了疾病系列后需要更多的营销人员能够跟医生对话。 Q:哪些做业务哪些做营销?专家配置如何?A:基本没有划分,能够做学术的人才都在做,业务本身也在做,回款开票等。海内外专家200多位。 Q:成熟中心实验室能做到10%净利率吗?A:中心实验室能绝对不止10%,贵州云南四川等接近20%。广州表观看到的11%净利率,实际上15%左右,主要是广州技术平台多,很多子公司外包给广州来做,这部分以成本价结算,广州2019年15个亿收入,接近5个亿来自于内部外包,9个多亿自己做的收入,利润应该是1.3-1.4个亿,剔掉内部外包平均在15%净利润率。 Q:特检项目如何去面对那些只做几个项目的公司的竞争?比如华大这种?A:短期会有竞争压力,但是长期来看不会有太大问题,特检公司基本都是单一技术平台,但是目前没有哪个疾病可以通过单一技术平台完成,做肿瘤一定要做病理,只有病理才能看到肿瘤分型和分期,必须有病理,很多特检公司只有PCR或者NGS单一技术平台不解决核心问题,医生需要我们的核心数据下判断。 此外,目前大部分特检都是带金销售,他们不通过合规方式进院,都是直接跟临床医生合作,高的给医生40-50%回扣,这些回扣如果未来阳光化了以后他们盈利能力会下降很多,带金销售做大了不长久,做大后医院不会坐视不管,合规风险还是一直在的。现在检测项目外包进院趋势越来越明显,慢慢都要进院,世和基因最近就在慢慢推进院,进院后价格就要下来,但是特检公司由于规模很小,单位成本很高,他们没有规模效应,进院后未必赚钱。 金域和特检公司的劣势:1)金域体量大平台多,对于很多新技术引进吸收速度的确慢一些。2)此外很多特检公司基本只能服务几十家医院,每天派销售服务单个医院,服务得特别好,金域的确做不到这种服务强度。3)此外金域不带金销售,对于个人医生少了一些短期利益,但是拉长来看我们的技术平台和规模效应还是优势巨大。特检公司不会做大,也就做几十家医院,金域这种覆盖20000多家医院的整个营销网络特检公司玩不来的,特检做到金域的网络投入是海量的。金域网络已经铺好了,客户也是固有的,新项目出来直接送下去。以美国为例,特检公司要么倒掉,要么被大的ICL收购掉。 Q:他们进院后我们能够迅速开发产品吗?还是考虑收购特检?A:大部分特检公司的项目我们都能做,特检公司大部分最终不是为了做服务,是为了报证之后卖试剂,证书出来以前依靠服务做起来客户,等证书出来后就是卖试剂。 Q:特检定价标准?A:国家很早之前对于新项目的定价有规范,各省物价不一样清单也不同。大概是几类标准,1)一个项目浙江有广东没有,广东项目出来后没有可以参考浙江物价,报给物价局备案就好。2)如果是完全新的项目,可以参考类似的技术平台/类似的疾病,确定合理价格。
5. 关于2C业务的布局 Q:疫情后C端口碑提升很多,未来C端会有探索吗?A:整体C端还是在探索中。C端暂时分了3个大的模块,最早是为了预约新冠,现在三类服务:1)自采样的健康管理,叶酸,酒精代谢,大肠癌筛查,自采样不需要冷链运送,客户顺丰寄回来就好;2)10月份上线了跟地区诊所合作,上线了部分血检产品,诊所成为我们采样点,网上购买产品后就近选择采样点采样;3)上门采样,和北京的护士集团合作,官方网站买一些健康体检产品,临床类的客户没法判断,主要还是肝功/围攻这种体检项目,下单后预约护士上门采样。 Q:2B试剂物价局会限定价格,2C都是自己定吗?A:2C也有物价规定,医院2B我们在物价规定上面打折,2C一般就不存在折扣了。 Q:互联网和北京护士集团合作,价格分成?A:是有价格分成,我们利用他们作为工具和网络,流量是互联网平台的,如京东等。 Q:2C流量来源很重要,这块获客如何做?京东挂上了如何做营销?A:我们做2C很早,2015年开始尝试互联网医疗,当时政策有点灰色,护士多点执业等。IPO时候把这块停掉,怕合规风险。2020年新冠,线上很多政策放开,也因为新冠,我们在2C知名度高了很多。2C对于我们还是探索过程,希望找出一些出路,我们需要时间探索,最近在找网红带货,慢慢教育市场。现在我们这个模式未来会直接冲击体检市场。 Q:未来金域是否做体检?A:广州最开始2002年我们有体检中心,但是体检和ICL是两个业态,体检的成本结构中,销售费用占比非常大,还得有场地/护士/折旧这些,留给检验成本只有10%不到,客单价这么低,留给检验质量不会太高。我们面向医院的检验质量非常高,只给我么10%成本绝对做不来好项目。我们广州体检2000-3000万收入,200-300万利润,老客户为主。 未来我们2C做起来,整个体检业态可能会改变,护士上门采样,可能多花几百块但是方便很多,而且我们质量上绝对更高。 Q:目前金域没有布局影像?A:目前除影像外的2C可以做,未来可能会建立区域影像中心。—END—
 
 
 
收起
阿基米德Biotech02-06 20:27 · 来自iPhone
三只标的选择恰当。
长期逻辑以前分析很多,爱尔眼科、通策医疗在“大而不老”这篇文章中详细分析,金域医学也有分析,就直接说结论和不一样的内容。
爱尔眼科经历过艾芬事件的压力测试,即使后面抱团瓦解,也不能更坏了。金域医学将成为公立医院之外的最大医疗基础设施,通策医疗将走出浙江,在全国布局成功。这篇文章对通策成长空间有估算:网页链接
建议保留相当数量的现金,以应对未来复杂的走势,现在市场畸形分化,事出反常,山雨欲来。金域医学:可以持有安睡的股票,寡头优势,几乎没有竞争对手,明年新冠检测还会持续贡献收益,业绩滑坡不会太明显。ICL平台能够持续进化,并衍生出多种商业化可能性,金域医学每年检测标本超过7000多万例,已积累全球最大的东方人种疾病样本和数据资源。利用这个数据资源和优势,金域医学发布了升级数字化转型战略,首次提出“医检4.0”,以疾病诊断和健康服务为中心,数据和技术驱动实现医检服务全程智能化、生物医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打造开放式生态平台。
 
1月29日,金域医学(603882)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0年1-12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00亿至15.60亿,同比变动247.97%至287.74%,医疗器械服务行业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111.79%。
 
  公司基于以下原因作出上述预测:(一)2020年公司继续坚持聚焦医学检验主航道,坚持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及客户结构,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毛利率稳步提升。 (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公司积极参与国家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依托自身强大的病毒检测能力,充分发挥产能规模大、网络广、资源调度能力强等突出优势,积极参与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先后在湖北、广东、吉林、北京、新疆等全国30个省市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展新冠核酸检测,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司累计开展核酸检测超过3000万人份,核酸检测收入增长迅速。
 
 
 
持有基金数最多的前十名品种为:恒瑞医药、迈瑞医疗、药明康德、长春高新、爱尔眼科、智飞生物、泰格医药、金域医学、通策医疗、凯莱英。
 
持有市值最多的前十名品种为:迈瑞医疗、恒瑞医药、药明康德、长春高新、爱尔眼科、智飞生物、通策医疗、泰格医药、康泰生物、凯莱英。
 
而相比之下,基金加仓最多的公司较Q3有较大变化。前十名:国际医学、药明康德、信邦制药、泰格医药、亿帆医药、康德莱、通化东宝、华海药业、一心堂、爱尔眼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 1.8 Spirit Build 80722 Code detection by Codefense

Copyright www.zhongguosou.com. Some Rights Reserved.微信号:MiZhiHeiGeTaXi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