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果搜的博客

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致力于财经投资网站导航与在线网络工具的开发与普及

Search(博客搜索)

热文排行

最近发表

最新评论及回复

« 欧普康视投资笔记(20210420)《投资中最简单的事》笔记01 »

欧普康视投资笔记(20210421)

 财报中的亮点大概有这么几个:

 
1、新产品。公司有不少新产品已经或者即将面世,这对提高收入有好处。
 
2、渠道建设。公司新增150家合作终端和70家自营终端,从长期看,这个对公司肯定是利好。自营终端的好处是大幅度提升毛利,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即占用资金。
 
3、产能提升。这个是好事,毕竟OK镜行业现在竞争还不激烈,并且属于新兴行业的成长期,产能提升对于企业提高竞争力是好事。
 
4、原料替代。公司正在自己研发原材料。如果这个能实现,对降低成本提升毛利将有显著的影响。
 
5、业务拓展。拓展到OK镜之外的业务,如眼视光,这属于相关多元化,未来看也是必须的,但我认为现在着手稍微有点早。毕竟OK镜市场的空间还这么大,为什么不把主要精力放在OK镜主业上?医院和ok镜是两个不同行业,商业模式完全不同。至于眼科之外的业务拓展,我认为这可能是错误的。挣钱的行业有的是,任何一家企业不可能把所有的钱都挣到,所以战略就是取舍,或者说更多的是舍。我见过不少企业都是盲目多元化导致失败的,如誉衡药业。如果公司领导别盲目自信,这个风险是可控的。当这家公司的领导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时候,也就是退出的时刻了。这个比较复杂,今天先不讨论。
 
6、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增长较大。应收账款增长44%,明显超过30%的销售收入的增长。公告解释另一部分是新增合并子公司导致。应该关注是否改变了销售政策(财报没发现)。预付账款同比增长90%,报告解释是预付采购货款导致。有时间再细看,并密切关注下期财报。
 
7、估值。公司盈利4.3亿,市值560亿,市盈率130倍。典型的好公司但明显高估。
 
 
 
 
03-26 15:01 · 来自雪球
我说一个数据吧,佩戴角膜塑形镜的人数,2016年是30万,2017年是45万,2018年是60多万,2019年是90多万。也就是说市场蛋糕不断扩大,渗透率不断提高。角膜塑形镜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整个行业增长率在30%以上),跟国家相关政策息息相关。2012年角膜塑形镜才写进国家近视防控指南角膜塑形镜成为国家鼓励的近视防控主要手段,,2015年公布临床试验指导原则才意味着角膜塑形镜临床研究进入规范阶段,角膜塑形镜研发和生产正式开放(之前国家严格控制)。欧普康视是国内角膜塑形镜的先行者,甚至是标准制定者,因为2015年的临床指南就规定角膜塑形镜只批准做400度以下的临床试验,400-600度是没法用中低度的要求来做试验的。所以,截止目前也只有欧普康视可以验配500-600度的角膜塑形镜,能验配400度-500度的厂家也只有CRT和阿尔法等寥寥几家,包括爱博的角膜塑形镜,最高都只能验配400度(爱博当时也申请做400-600度的,但是国家没有批准),而400-600度目前约占据三分之一的市场,这个市场爱博是无法染指的。
综上,爱博即使今年角膜塑形镜卖到10万(新增用户5万),也和8年前的欧普无法相提并论,那个时候欧普可是占据了几乎四分之一的市场(不规范验配的除外),而目前爱博不过是市场的小角色 (2020年整个市场角膜塑形镜卖出180万-220万片,它才多少?),验配度数又受限制,很难通过价格竞争或者渠道合作赶上竞争对手。
 
 
韭菜拌面投资圈
韭菜拌面投资圈
来自Android发布于03-20 16:59
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角膜塑形镜专家交流
角膜塑形镜专家交流纪要 20210317
 
Q:从家长的角度给孩子配角膜塑形镜,现在如果不考虑价格的话,会从哪几个参数去选择这些不同品牌的角膜塑形镜?
A:目前在中国现在销售总共有9个品牌,就是7个进口,2个国产。这9个品牌可以归成两大类,按照他们设计理念,一个是VST设计,像中国欧普康视包括梦戴维,日本阿尔法,韩国露晰得,荷兰Dreamlite,台湾亨泰,美国欧几,他们原材料都来自于美国波士顿,设计理念都按照VST,所以从性价比、一些技术参数来说,其实基本上是相当的。第二种是CRT,原材料来自美国Paragon,VST、CRT在设计参数、原材料是有区别的。
 
如果单纯客户选择产品的时候,CRT价格是更高的,把价格因素抛开之外的话, CRT的验配流程、角膜适应度会更优。但是没有明确的临床验证数据,只是从客户感知度方面来说。
 
Q:CRT优势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比如说舒适度好、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或者对角膜的影响相对较小?
A:其实单独就一个曲率。角膜塑形镜的功效就两个:矫正、控制近视发展。控制近视发展是刚需,其作用原理是压迫角膜。近视后眼球上有两个物理改变,第一个是眼轴增长,第二个是外层角膜增厚,二者可能并存,但如果角膜没有增厚,角膜塑形镜的功效就很弱,甚至没有效果。所以CRT在这一点会稍微有一点优势,即使在曲率比较平的时候也会一定的压迫效果。
就安全性来说,众多品牌之间差别不太大,因为从角膜塑形镜作用原理来说,安全性就没有问题。
从舒适性来说, VST设计理念里面7个品牌,会有一些区别,主要是在两个参数方面。一个是透氧率,一般用DK值表达,DK值只要大于90,晚上佩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就可以得到保障,所有这些品牌他们DK值都在90以上。论上来说,透氧值越高,说明眼球对外层角膜吸收氧气会越多。但从目前为止这么多年临床上来看,90到125也没有太大差异性。另一个参数是中央厚度,体现舒适感。中央厚度越厚,塑性效果越好;中央厚度越薄,舒适感较好,但塑形效果会弱一点。品牌厂家会在中央厚度跟舒适性之间做一个平衡,中央厚度一般在0.15-0.3mm左右。韩国露晰得的镜片比较薄,舒适感较好,如果让一个孩子把这几个品牌同时都试戴一遍,还会有非常明确的感觉。但如果一开始就让他戴一个最厚的镜片,这个舒适度也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说从舒适感、安全性来说,其实众多品牌之间差别并不是特别大。
 
Q:薄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是不是要差一点?是否后面几年需要从厚镜到薄镜?
A:也没有这个说法。刚刚讨论的厚薄只是强行把几个品牌放到一起比较,所以在舒适度上会有一个差异。但是刚才说从塑形效果来看,理论上镜片越厚,作用效果越好,但这种最厚、最薄跟实际产生效果之间,在临床差别也并不是特别大。所以从我们理解来说,众多品牌没有太大差别,只是说不同品牌从价格、市场营销手段来说,可能会有一些区别。比如将透氧值、厚薄和舒适度,作为一个卖点去进行包装。
A:从透氧率、中央厚度这两个参数来说,国内品牌跟海外品牌目前差异大吗?国内外生产的工艺差异大吗?
Q:这两个参数来说是国内外相当的。因为原材料跟生产设备可能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只是生产环节在中国而已,国内自己做不了原材料,如欧普原材料来自于美国波士顿。第二个生产设备,要不来自美国、要不来自日本,所以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中国生产、日本生产、还是在韩国生产,没有太大区别。
从工艺角度反而可以延伸一下,如果非要做品牌比较,反而欧普康视会胜出,原因就在于它的生产工艺做技术迭代目前是众多品牌中间是唯一做的最好的,而且在针对一些特殊病例如圆锥角膜、角膜异形、或是特殊适应症方面,它其实一直在做调整,包括最早的DF系列到后来的AP、DV,其他品牌都没有。
欧普的技术迭代一直都有,这也跟他当年的定价策略有关。欧普最早08年启动这个市场的时候,把自己产品定位成国产,所以定价非常低。当年也经历了非常难的两年,市场基本不认同,后来到2010年底-2011年初的时候,角膜塑形镜市场慢慢才从华东、江浙地带慢慢做起来,之后外资品牌陆续进入中国,但欧普康视的定价基本上是最低的,所以很多代理商就做了一些品牌的替换。
所以欧普这两年一直在做品牌区隔,提升终端零售价从而提高代理商的利润空间。比如等离子技术提高舒适感的AP,但提价后和进口品牌价格还是有很大差异。2017年上了一个DV,是为了对抗 CRT进入中国,CRT正好在2017年进入中国,价格是12800。
欧普从两个维度定价,第一个维度就是按照区域性,按照经济水平把全国分成一类区域、二类区域、三类区域来分。第二个维度是按控制度数,在众多品牌中间欧普康视控制度数是最高的,600度,它按照50-200度、225-400度、425-600度分为三档,但这样就导致在三类区域最低度数跟在一类区域最高度数的价格就可能差了一倍,有可能最便宜当时3000多,但在一类区域最高度数有可能就在6-8000。欧普是人为划分价格,但大家供货价差不多,对代理商而言还是愿意选统一价格的外资品牌,比如当年的阿尔法9800,露西德8800,欧几7800。欧普在中间也提过两次价格, 12年把终端零售价、出厂价都上调了,15年又上调一次,但即使每次上调1000,跟外资品牌之间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主要就是它原来价格定位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所以后来他在产品技术迭代方面做了很多一些努力,去提升终端零售价。
Q:欧普国内市占率能够做到第一,相较于国外品牌的优势在哪里,是否与技术迭代相关?A:外资品牌其实不需要做太多技术迭代,因为从原理来看它的塑形效果基本也能达到。欧普一直在做技术迭代,第一是希望能适应更多人群。第二就是定价原因,因为他原本价格定价不太合理后来流失了很多客户,但不能贸然去提价,所以通过技术迭代推出新产品提高价格。
Q:角膜塑形镜市场份额提高的过程中,产品更重要还是渠道更重要?
A:如果单纯从这两个来说,可能渠道相对更重要一点。欧普价格低、还能最大份额,一方面因为它做的比较早,更主要原因在于验配师的重要作用。角膜塑形镜不单纯只是一个商品,医生认为孩子适合带角膜塑形镜但他并不懂怎么配镜,而验配师的水平高低决定验配成功与否,但验配师是由厂家来培训的。所以欧普康视虽然利润空间不是最高的,但他的培训和售后服务在代理商或新开点中间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欧普每年除了寒假2个月、暑假2个月都会开展培训,从08年到现在大概有将近100多期了,每一期大概有将近100-200人,验配师到公司来集中做初级培训。验配师实操的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公司有专门的医学部来配合支持、解决。当验配师实操有一定累计、技术需要提升的时候,公司会有中级培训、高级培训,这方面是外资品牌目前做不到的。
Q:欧普对于验配师的培训在哪些终端?比如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终端还是视光中心?
A:所有的都有。主要看公司运营模式是什么,一个是直营,都是自己的验光师,现在收购了很多终端,权重也越占越高,公司也希望掌控更多的终端点提升影响力。另外还剩下的一半是分销模式,也就是代理商,代理商开发私人医院、公立医院、视光中心、开发视光中心,但所有开发医院都需要提供验配师,欧普给他做培训。
Q:角膜塑形镜的三大终端市场的比例大致是什么情况?
A:公立应该占到绝大多数, 70%左右;民营占比20-30%;视光中心比较少。
Q:佩戴时间比较长对孩子眼角膜有无外形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做屈光手术?
A:不影响。角塑只是物理压迫作用,视力到晚上会反弹过来,物理压迫不改变角膜原来的任何形状。停用几天后,视力就跟原来一模一样,没有做任何的改变。所以不会改变角膜,不影响成人之后做激光手术。
Q:随着技术研发,是否有可能出现像药物一样达到长效作用的效果?
A:不会。存在一种可能性:如果连续佩戴,塑性效果较好的状态下,忘记佩戴也会有一定的效果,可能维持两天效果,越往后效果越弱,近视反弹的可能性越大。一个礼拜的效果不可能。
Q:受政府防治近视宣传的影响,是否可以感受到行业较快增速的延续?
A:98年引入中国时,当作普通商品,没有当作三类医疗器械。出事之后,欧普做了八年的临床试验,在国内拿到了第一张准产注册证。传说很多公司15-16年拿到了三类器械证,但其实没有,因为中国近视儿童人群过大,8-18岁的中国大概有1.3亿左右,国家态度很谨慎。但是从2018年国家八部委公布把近视防控提到国家战略高度之后,角塑产品有了春天。近视防控方面,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特别好的产品,低浓度阿托品在中国也还未上市,角膜塑形镜是一个非常明确行之有效又安全的一个工具。角膜塑形镜增速与国家政策有很大关系,三类医疗器械原本不能宣传,但欧普康视也在央视宣传,所以国家会认识到产品安全,可能会慢慢会有些放开监管。所以如果没有出现替代产品的话,角膜塑形镜这个端口还是会越来越大。
Q:今年一季度整个行业的增长情况?以及主要品牌的增长情况?
A:今年一季度还是受到一些影响,但与去年相比没有那么巨大。角膜塑形镜连续几年增速都在20%以上,今年增速远超去年,增速在30%-40%很正常,去年一季度增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今年增速与19年一季度的对比,增速有可能在50%以上,复合下来增速20%以上。需求在增长,始终是正向增速。
Q:如何看待欧普作为龙头的增速赶不上整体行业增长?之后的市场份额上升还是下降?
A:在中国销售的9个品牌中,欧普进入市场较早,权重处于龙头。但这两年在角膜塑形镜市场,跟大盘相比较为乏力和滞后。原因跟公司调整、特别是营销体系有较大关系,相关领域缺乏营销人才。角膜塑形镜销售全靠渠道,找代理商,没有太多的市场布局。所以覆盖率仅在1%多点,空白市场没有很清晰的打法,外资品牌在国内都是全国总代理分下去,较为简单。对于欧普,没有合适的人去做相关战略布局,所以导致外资品牌蚕食市场份额。第二,与公司营收布局有关,单纯看角膜塑形镜,每年增速在20%左右,但总金额增速在40%-50%左右。在护理产品和框架镜方面,利润贡献可能更大,所以公司可能在角塑方面有所忽视。目前角塑主要靠自然增长,代理商销售,其实任何一个品牌在营销端口有多一点想法,中间胜出的概率非常大,比如爱博如果有特别的营销策略也可能成为一匹黑马。
Q:欧普是否更看重直营,而非代理自营?市场份额下滑是否与保守开发代理商有关?
A:也没错,公司最早从分销调整为直销。转为直销之后,代理面临着非常巨大的风险,欧普也面临非常大风险,欧普早期20个代理商可能占到全年销售的60%-70%,虽然有1000多个合作伙伴,但前20任何代理商更换品牌对欧普销售都是巨大的影响,所以公司与代理商互相博弈。所以公司的战略调整也是为了降低风险,收编代理商或者直营。
Q:代理商对于品牌有无偏好?还是只看利润?
A:利润。代理山只要保证培训、验配流畅,就会选择利润率最高。
Q:公司给代理商的加价率和出厂价有调整吗,目前对代理商利润率吸引力足够大吗?
A:慢慢在提升,但是不够。因为价格体系和外资品牌还是有差距。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公司在2017年推出DV产品,不像原来产品分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分三个阶梯产生的价格差距就非常大,DV就两个价格体系,400度以下和400度以上,对应就是9800、10800元,不分区域。所以这个策略是对的,慢慢把中间的利润空间就缩小,代理商吸引力就会变强。所以虽然镜片量只有20%左右,但利润率在提升。
Q:普光仪产品可以改善或者防控近视吗?
A:我们正在评估这个项目。普光仪其实就是一个650纳米的红光,红光对对脉络膜的血流量有一定的影响。普光仪原先是治疗弱视的,延展到近视适应症方面,宣传是说普光仪能控制眼轴增长、甚至缩短眼轴,但是我咨询过很多专家,眼轴是绝对不可能再缩短的。所以很多专家一致认同是说,它只是让脉络膜的血流量增厚,血管扩张就会把脉络膜往前推,中间差距变短了,就达到抑制眼轴增长效果。但有一个风险就是普光仪停了以后,血流量还可能再回到原来状态,近视度数也就和之前一样。由于对这个产品的认知时间太短,长期来看有没后遗症不好评估,所以这个产品还是没有达到统一认同的阶段,只有部分专家会推,但也没有证据证明安全性。
Q:普光仪会不会成为一个新的有效治疗方式?您判断短期普光仪会成为一种趋势吗?还是会需要长时间的一个验证?
A:短时间不会。现在产品获批也只是二类医疗器械,是一个弱势治疗仪,很难短时间获批关于近视适应症的产品。我相信这个获批过程也得需要8-10年。没有获批近视适应症,厂商不敢也大肆宣传,没有任何证据能去论证这个东西是安全的。只能小范围内,比如针对角塑无效、低浓度阿托品(30%左右)不耐受的人,这个时候只能用普光仪尝试使用。但如果10年后也没有副作用,真正定位为近视防控有效,那可能角塑等东西都被它替代了。
Q:从5-10年角度来看,目前专家或者学者界是否都认可角膜塑形镜是最优治疗方式了?
A:是的,也是最安全。虽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比如角膜比较平的可能就无效。但它安全性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如果想去推普光仪,而且从弱视角度去推,我觉得有一定非常大的难度。
Q:欧普康视2017、2018年有比较大的变化,包括推高端产品、整合代理商、给部分代理商股权等,现在来看,它的份额相比于2017、2018年之前有没有更加的明显提升?
A: 公司想在众多品牌中胜出,对研发必须非常重视。当时2017年推出DV就是为了对抗CRT, VST对于验配师要求会比较高,CRT非常简单化,更多是有些大数据的概念在里面。所以在DV推出的时候,它更多是用原先累积了将近有80多万例的数据,用大数据把一些需要人为判断的把它模糊化了,这两年强力在推,虽然片量只有2%增速,但是它这两年在品牌替换上面做了很大的贡献,销售额是有提升的。
2018年公司把分销变成直销,其实15年就在做,但是不敢大规模去做,因为把分销变成直销就意味着代理商就会非常担忧公司会取代自己。所以15年公司也面临挑战,只有安徽一个直营试点,别的区域是分销,但其实其他区域的代理商也会抱有谨慎态度。从销售报表上来看,公司这两年整体业绩还是比较快,第一是因为收编了原先一些大的合作代理商。当然越往下走,它掌握越多终端的时候,自己的销售有更多的保障,长远来说还是好的,但在这个过程中能否支撑得住不好说,在中国现在目前份额占比只有1%的状态下还有庞大的市场没有开拓,但公司在份额还没有做大的情况下自己去开拓风险是很大的。
Q:关于销售ok镜的渠道,未来的终端的网点会怎么样变化?然后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对上游企业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A:就拿角膜塑形镜来说,从04年欧普康视拿到市场注册证到现在,近 17年时间只开拓了中国市场的1%左右,中间非常大的原因在于中国目前眼视光医生是非常缺乏的,角塑原先进入公立医院都是临床眼科医生在销售,但眼视光和临床其实是两个专业,角膜塑形镜属于眼视光产品,临床医生其实不懂眼视光相关的行业技术,只注重安全性和有效性,厂家最早在推角膜塑形镜的时候非常难。
这两年国家端口慢慢打开了,这个产品在医疗端口慢慢会放出来,不再受制于医院。因为在医院销售会面临要招标,一招标就要降价,目前渗透率这么低状态下,任何产品都不会去降价。面对这种情况唯一选择就是不在医院里面销售,比如可以在医院门口开个眼视光中心,让医生去介绍过来就行。所以接下来角塑有可能在公立医院的销售体系会慢慢下降,反而在爱尔眼科、普瑞眼科、厦门眼科这种民营连锁医院的市场份额会越做越大。
Q:眼视光门诊现在发展的怎么样?
A:眼视光门诊从18年国家打开这个端口,但现在审批过程中其实还是有些限制,暂时体量还没有非常大,只是慢慢在逐步完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 1.8 Spirit Build 80722 Code detection by Codefense

Copyright www.zhongguosou.com. Some Rights Reserved.微信号:MiZhiHeiGeTaXi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