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果搜的博客

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致力于财经投资网站导航与在线网络工具的开发与普及

Search(博客搜索)

热文排行

最近发表

最新评论及回复

« 中国移动投资笔记(20220405)中国移动投资笔记(20220407) »

中国移动投资笔记(20220406)

 中国移动研究院发布6G关键技术白皮书 推动6G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创技术攻关

中国移动研究院发布6G关键技术白皮书 推动6G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创技术攻关
广告
  新浪科技讯 2月25日下午消息,为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的要求,加快推动6G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创技术攻关,引导产业推进6G发展,提升6G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中国移动研究院今日以线上形式举办“遇见未来——6G协同创新成果发布会”。中国移动副总经理高同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铁军、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出席发布会并致辞。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高同庆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全球6G研发已全面启动,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中国移动成立了未来研究院,建立了多个高校深度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加大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交叉学科融合技术的联合攻关力度。中国移动将继续发挥产业龙头和央企创新主力军的作用,以商用需求为牵引,协同国内、国际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努力贯通理论、技术、标准、产品和应用的全产业链创新环节,为打牢6G基础、构筑6G优势、培育6G产业和应用生态,推动全球开放合作,打造全球统一6G标准作出重要贡献,进而实现“6G重塑世界”——数字孪生、智慧泛在的美好愿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表示,北京邮电大学与中国移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近期更是成立了6G联合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创新院,以聚合6G创新资源、培养6G高端人才,探索6G创新的新范式。希望中国移动能够进一步发挥世界一流运营商的作用,释放更多科研需求,与高校的科研优势充分融合,共同为我国6G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铁军表示,信息超材料已成为6G热点研究技术,最大特点是可以同时处理电磁波和数字信息,实现通信系统架构的简化,甚至构建新的系统架构。希望在双方前期合作取得的可喜成果基础上,高校、中国移动和产业界一起努力,加快推动6G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创技术攻关,提升我国6G创新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表示,日前,东南大学与中国移动等合作伙伴发布了光生太赫兹系统原型成果,在国际上首次获得200Gbps的传输速率。6G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用的通力合作。相信与中国移动以及所有合作伙伴一起,将攻克6G难题,构筑6G生态,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广告
  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发布了8本6G关键技术白皮书,包括《6G全息通信业务发展趋势》《6G至简无线接入网》《6G服务化RAN》《基于数字孪生网络的6G无线网络自治》《6G无线内生AI架构与技术》《6G物理层AI关键技术》《6G信息超材料技术》《6G可见光通信技术》,得到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中关村创新院四个合作方及相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同时还发布了《影响未来信息通信发展的十大跨界创新方向》研究报告,面向泛信息通信领域2035年愿景,遴选出影响未来信息通信发展的十大跨界创新方向,涉及端、管、云、算力、安全、低碳、范式等方面,并呼吁产学研各界协力解决面临的挑战。
 
  活动期间,中国移动研究院协同各创新联合体向观众进行了6G创新成果展示,包括6G愿景、元宇宙、6G网络、6G空口、新平台、新器件和新应用等七个方面,涵盖了6G愿景与需求、元宇宙技术概述、元宇宙——云端三维重建、元宇宙——AR骑行、6G网络架构总体介绍、数字孪生网络、行业网数字孪生、空天地一体化、信道测量与建模、智能超材料、6G语义通信系统原型、超高速率可见光通信、光子学辅助太赫兹通信系统、通信感知一体化原型样机、6G通用样机原型平台、核心器件验证与探索、数字孪生人共计17个协同创新成果展项。
 
  中国移动称,未来将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建设全球领先的6G协同创新基地,通过需求和顶层设计为牵引,打通全产业链创新环节,孵化源头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可控、开放的6G产业和应用生态。(张俊)中国移动研究院发布6G关键技术白皮书 推动6G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创技术攻关 中国移动研究院发布6G关键技术白皮书 推动6G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创技术攻关 广告   新浪科技讯 2月25日下午消息,为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的要求,加快推动6G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创技术攻关,引导产业推进6G发展,提升6G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中国移动研究院今日以线上形式举办“遇见未来——6G协同创新成果发布会”。中国移动副总经理高同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铁军、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出席发布会并致辞。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高同庆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全球6G研发已全面启动,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中国移动成立了未来研究院,建立了多个高校深度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加大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交叉学科融合技术的联合攻关力度。中国移动将继续发挥产业龙头和央企创新主力军的作用,以商用需求为牵引,协同国内、国际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努力贯通理论、技术、标准、产品和应用的全产业链创新环节,为打牢6G基础、构筑6G优势、培育6G产业和应用生态,推动全球开放合作,打造全球统一6G标准作出重要贡献,进而实现“6G重塑世界”——数字孪生、智慧泛在的美好愿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表示,北京邮电大学与中国移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近期更是成立了6G联合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创新院,以聚合6G创新资源、培养6G高端人才,探索6G创新的新范式。希望中国移动能够进一步发挥世界一流运营商的作用,释放更多科研需求,与高校的科研优势充分融合,共同为我国6G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铁军表示,信息超材料已成为6G热点研究技术,最大特点是可以同时处理电磁波和数字信息,实现通信系统架构的简化,甚至构建新的系统架构。希望在双方前期合作取得的可喜成果基础上,高校、中国移动和产业界一起努力,加快推动6G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创技术攻关,提升我国6G创新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表示,日前,东南大学与中国移动等合作伙伴发布了光生太赫兹系统原型成果,在国际上首次获得200Gbps的传输速率。6G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用的通力合作。相信与中国移动以及所有合作伙伴一起,将攻克6G难题,构筑6G生态,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广告   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发布了8本6G关键技术白皮书,包括《6G全息通信业务发展趋势》《6G至简无线接入网》《6G服务化RAN》《基于数字孪生网络的6G无线网络自治》《6G无线内生AI架构与技术》《6G物理层AI关键技术》《6G信息超材料技术》《6G可见光通信技术》,得到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中关村创新院四个合作方及相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同时还发布了《影响未来信息通信发展的十大跨界创新方向》研究报告,面向泛信息通信领域2035年愿景,遴选出影响未来信息通信发展的十大跨界创新方向,涉及端、管、云、算力、安全、低碳、范式等方面,并呼吁产学研各界协力解决面临的挑战。   活动期间,中国移动研究院协同各创新联合体向观众进行了6G创新成果展示,包括6G愿景、元宇宙、6G网络、6G空口、新平台、新器件和新应用等七个方面,涵盖了6G愿景与需求、元宇宙技术概述、元宇宙——云端三维重建、元宇宙——AR骑行、6G网络架构总体介绍、数字孪生网络、行业网数字孪生、空天地一体化、信道测量与建模、智能超材料、6G语义通信系统原型、超高速率可见光通信、光子学辅助太赫兹通信系统、通信感知一体化原型样机、6G通用样机原型平台、核心器件验证与探索、数字孪生人共计17个协同创新成果展项。   中国移动称,未来将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建设全球领先的6G协同创新基地,通过需求和顶层设计为牵引,打通全产业链创新环节,孵化源头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可控、开放的6G产业和应用生态。(张俊)
 
 
慕容衣
慕容衣认证
来自Android发布于今天 17:55
全球领先的电信运营商中移动
来自慕容衣的雪球专栏
 
 
治理持续改善,规划回购&增持
 
运营商“巨龙”的成长之路:大体量、强品牌、高盈利。公司为国内三大运营商中体量 最大,也是全球网络规模和客户规模最大的电信运营商。
 
2002 年率先在全国推出 2G 业 务,2015 年收购铁通的资产和业务,获得有线宽带牌照和资源。2020 年和广电签订 5G 共建共享框架协议,2022 年 A 股股份发行上市。
 
品牌影响力深远,连续十五年入选 BrandZ 全球最具价值品牌 100 强;渠道覆盖广,截至 2021H1 实体营业网点超 33 万 家,超 10 万人的销售团队。
 
港股财报口径,公司过去几年 EBITDA 率基本维持在 40% 以上,净利率超过 14%,行业盈利能力领先;现金流实力强劲,无带息负债。
 
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在电信行业及大型央企履历丰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显现。现任 董事长杨杰,曾任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首席执行官董昕曾任信 息产业部经济调节与通信清算司经济调节处处长。王宇航、李荣华分别在中远集团及国 家电网有高管履历。
 
公司持续推进国企改革:治理层面,厘清党组与董事会、经理层 等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用人层面,实现各级子企业的任期制契约化管理覆盖率 100%。
 
激励层面,率先实现科技型企业“项目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政策的落地。截至 2021 年底,公司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度达 93%,提前完成国资委 70%的目标要求。
 
发布股权激励&回 A 发行,治理持续改善: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A 股发行上市后 中国移动集团持有 69.84%的股份,国寿、国家能源集团等战投持有 1.05%的股份。
 
2020 年 6 月发布股权激励,提升管理效率,激励对象 9914 名,所授股票涉及股份数 3.06 亿 股,行权价格 55 港元。
 
2022 年 1 月,公司完成 A 股发行,不考虑超额配售,新发行股 份占发行后总股本的 3.97%,募资净额 481 亿元。
 
借助此次回 A,预计公司将:进 一步加强在 2B 及 2H 等新兴业务方向的投入,提升市场竞争力;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资源共享和生态互补;推进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规划大额 H 股回购,集团拟增持 A 股:2022 年 1 月 4 日,公司公告称在人民币股份发 行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期于今年 2 月 7 日届满后,公司计划回购已发行 H 股股份总数 的 10%。
 
以中国移动 1 月 18 日收盘价 51.25 港元(折合 41.78 人民币)计算,涉及资 金最多超 800 亿元,对比 2020 年年度现金分红金额约 583 亿元,此次回购 H 股力度 较大。
 
同时根据其 A 股招股书披露,公司已审议通过 A 股股份上市三年内稳定股价预 案,充分彰显公司对行业及自身发展的信心,以及保护公司股东利益的理念,且有利于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 月 21 日,中国移动集团增持 1232 万公司 A 股股份,涉及金 额约 7.1 亿元,1 月 23 日,公告集团计划在约 1 年时间内择机增持公司 A 股股份,累 计增持金额达 30 亿元-50 亿元。
 
新旧动能齐发力,龙头行稳致远
 
语音业务大幅萎缩,家宽和政企市场成为新动能:结构上,截至 2021H1 移动业务占比 仍达到 60%,14-18 年公司营收主要由无线上网业务驱动增长。
 
16 年以来,家宽和政 企市场成为新动能,得益于在家宽市场的发力及内部转移支付的补贴,公司有线宽带业 务占比快速提升;
应用及信息服务业务(以 DICT 为主)近 2 年发展迅猛,2018-2020 年公司 DICT 业务收入 CAGR 达到 57%。
 
移动业务:核心粮仓定位,重返上升通道
 
从近几年数据来看,由于公司采取移动业务扶持固网业务的策略,移动用户的市场份额 略有下滑,由 2016 年 1 月的 64.5%下滑至 2021 年 12 月的 58.1%,移动用户总数达 到 9.57 亿户。
 
自 2019 年取得 5G 牌照之后,公司大力投入 5G 用户规模发展。截至 2021 年 12 月,5G 移动套餐用户数为 3.9 亿户,5G 套餐用户渗透率为 40.4%。
 
一直以来移动业务是公司主要粮仓,ARPU 重返增长通道。2019 年行业取消市场份额 考核,2020 年以来伴随行业竞争趋缓,行业低价套餐取消,通信服务价值回归;
 
2021 年 ARPU 加速向上,21Q1-Q3 移动业务 ARPU 同比增长 2.5%;2021 年公司移动业务 重返增长通道,21H1 同比增速达到 2.9%。
 
展望未来,公司坚持“连接+应用+权益”融 合发展,打造“和彩云”等特色产品,截至 2021H1 发展权益融合客户超 1 亿户。
 
固网业务:迈入千兆时代,智慧家庭拉动价值
 
政策驱动固网迈入千兆时代,智慧家庭空间广阔:伴随“双 G 双提”行动、“双千兆” 计划等重大政策的提出,国内固网宽带加速迈入千兆时代。
 
截至 2021 年 11 月,千兆以 上接入用户数达 3386 万户,较 2020 年末净增 2746 万户,占本年净增的固网宽带用户 数超 50%。
 
伴随 AIoT 在室内普及加速,将从“单体智慧”向“全屋智慧”演进,据 Ovum 预 测,2020 年国内智慧家庭市场规模达 183 亿美元。
 
2025 年或达 537 亿美元,CAGR 达 24%,未来五年中国智慧家庭用户将增至 5 亿户,运营商智慧家庭业务有望持续受益。
 
2013 年获得固网业务牌照后,移动开始从两个方向开始加大固网的投入:大规模铺 设光缆,加大固网的投资;通过套餐绑定用移动业务补贴固网业务;
 
从 2018 年开始 中国移动超越中国电信成为最大的固网运营商。截至 2021 年 12 月底,中国移动的固 网宽带用户数达到 2.4 亿,用户数市场份额为 47.6%。
 
推广智慧家庭,带动家宽 ARPU 提升:公司持续构建融合家庭生态,推广“魔百和”、“智能网关”、“和目”等家庭多媒体、安防数字化新产品。
 
2021H1 公司家宽业务收入 达到 501 亿元,同比增长 33.7%,其中智慧家庭增值业务达 101 亿元,同比增长 35.6%。2020 年家庭宽带客户市场份额行业第二。
 
18-20 年公司家宽业务 ARPU 持续提升,带 动整体固网业务 ARPU 稳中有升,21Q1-Q3 有线宽带及家宽业务 ARPU 达到 34.8 元 和 39.8 元,同比增长 7.3%和 10.7%。
 
呈现加速上升。16-20 年公司家庭用户规模 CAGR 达到 27%,截至 2021H1 达到 2.05 亿户,其中魔百和客户渗透率达到 74.8%。
 
政企业务:数字化转型正当时,算网融合独具优势
 
产业数字化呈现规模化应用,竞争围绕平台及生态:伴随新基建加速,实体经济加速向 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转型。
 
目前我国已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 超过 100 个,重点平台的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突破 69 万台,已涌现出机器视觉检测、精准远程操控、无人巡检安防等一系列应用成果。
 
据信通院预测,到 2025 年,中国数 字经济规模将从 2020 年的 39.2 万亿元增长至 65 万亿元,CAGR 超过 10%,而 2020 年产业数字化规模占到数字经济规模的 80.9%。
 
由于正处于快速推广阶段,市场参与者 众多,集中度较低。相较其他玩家运营商具备全网资源和运营能力等优势。
 
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孕育新机,DICT 业务迎发展黄金期:公司政企业务包括基础通信服 务(包括集团专线、集团语音、集团短彩信、物联卡、5G 专网等)和信息化应用产品 (移动云、IDC、和对讲、云视讯、千里眼等)
 
综合来看,公司 2B 战略规划清晰,已 在全国做布局,较对手有渠道、资金和激励机制优势,2019 年设立政企事业部加大投 入。
 
截至 2021H1,公司政企客户数达 1553 万家(对比中国电信 1302 万家),同比增 长 37.56%,收入达 731 亿元,同比增长 32.37%。
其中 DICT 收入达 334 亿元,同比 增长 59.78%,已累计打造 93 个亿元级项目和 1300 余个千万级项目。
 
加速资源池布局,云计算业务高增长:2014 年,中国移动成立了“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 全资子公司,2019 年移动云对外称将在三年左右时间,通过上千亿元的资本投入,打 造国内第一阵营的云业务。
 
移动云产品包括弹性计算、存储、云网一体等 IaaS 产品,数据库、中间件等 PaaS 产品,以及海量优质 SaaS 应用,并针对政务、金融、教育、医疗、互联网等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移动云在国内公有云市场排名逐 年提升,2021Q2 国内公有云(IaaS+PaaS)排名第 8。2021H1 移动云业务收入达 97 亿元,同比增长 118%。
 
从格局来看,国内以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为代表的科技公 司处于领先,电信运营商近年来不断深入推进云化转型,市场排名和认可度不断提升。
 
数据中心体量持续扩张,业务增速领跑行业:中国移动 IDC 业务主要包括基础产品(主 机托管、网络接入)和增值产品(网络安全、运行维护、CDN 等)两大类。
 
中国移动面 向京津冀(雄安)、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镇化战略优化提升的重点方向 和热点地区,加大数据中心部署和优化力度,推进“4+3+X”数据中心布局建设。
 
截至 21H1 可用机架达到 37.2 万架,21H1 公司 IDC 业务收入达 118 亿元,同比增长 27%。算力网络是中国移动未来新基建方向之一。
 
以算为中心,以网为根基,构建融合的一体 化服务。其分为 3 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泛在协同),将在近 2 年铺开,在现有云跟 网的基础上,实现服务层面的融合,给客户提供互通的服务入口(从云的入口可以使用 网,从网的入口可以使用云);
 
第二阶段(融合统一),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实现算网 大脑的编排;第三阶段(一体内生),实现算网一体的原生、内生、共生生长,给客户提 供任务式的服务模式(根据任务要求自主调配算力)。
 
伴随“东数西算”架构提出,算力服务逐步标准化,运营商有望挑战 OTT 对云计算业 务的主导地位。算网融合模式下,运营商优势显著扩大,主要体现在:
 
以 5G 为代表 的接入网络覆盖和体验优势;长期运营积累的边缘局房数量和质量优势,边缘算力 属于重资产投资,进入门槛高;算力网络利用 SDN/NFV 等技术。
 
将各个节点网络 和计算资源深度融合,充分云化后的计算资源具备富余优势。此外,CFN(计算优先网 络)作为一种分布式路由协议,可实现在不同边缘云之间按需进行算力的调度和均衡。
 
新兴业务:拓展信息服务新空间。公司新兴业务主要包括国际业务、股权投资、数字内 容业务和移动支付业务四大块。
 
国际业务持续推进互联互通,截至 2021H1 与 466 家运 营商深度合作,覆盖全球超过 30 亿移动用户。数字内容业务,继续发展“咪咕”系列 产品。
 
截至 2021H1 咪咕全场景月活用户达 2.42 亿户,同比增长 14.5%。移动支付业 务,截至 2021H1 和包支付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达 2.93 亿户,支持银行总数 185 家,2021H1 月活跃用户同比增长 31.5%。
 
盈利能力全球一流,提升路径清晰
 
ROE 是运营商核心财务指标:全球范围来看,运营商 PB 估值差异或主要源于 ROE。基于 DCF 模型理论,公司 PB 估值和 ROE 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以公司为例,2015 年 以来公司港股 PB 估值和 ROE 关联度较高。对比国内外各个国家及地区的主流运营商 ROE 和 PB 估值,可以看到此相关性基本被市场认可。
 
剔除杠杆后 ROE 高,估值性价比显著
 
剔除杠杆比率影响,移动 ROE 水平高,估值性价比显著:我们按彭博披露口径,将全 球各地 29 家主流运营商(包含国内三大运营商 AH 上市主体)的 2020 年 ROE 降序排 列。
 
并将 ROE 分拆为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杠杆比率。尽管公司 ROE 水平为全球 29 家的中位数水平(第 15 名),但其营业利润率位列第 10、净利率位列第 8。
 
剔除杠杆效 应的 ROE 水平位列第 8。以近 3 个月 PB 中位数来看,公司 A 股及 H 股估值大幅低于 中位数水平,估值性价比显著。
 
规模效应为王,高利润率的根基
 
公司为全球网络及用户规模最大的运营商,规模效应显著:截至 2021H1,中国移动开 通基站数 528 万个,其中 4G 基站超 332 万站,占全球 4G 基站总数约 1/3,5G 基站超 50 万站。
 
公司大力推进网络云化部署,核心网功能云化比例超 70%,建成全球规模最 大的 NFV、5G SA 云化网络。
 
用户侧,截至 2021H1 国内移动用户份额为 58.4%,高 于其基站份额约 2.7pct,展现一定程度的网络规模效应。截至 2021H1 累计开通 NBIoT 基站 36 万站,到 2020H1 中国移动已占到全球 IoT 连接数的 54%。
 
公司成本费用端规模效应显著:以国内三家运营商 2020 年的营业费用拆分对比来看,公司在销售费用、雇员薪酬、折旧和摊销等成本费用占收比显著低于同业中国联通和中 国电信。
 
进而实现更高的营业利润率 14.7%(对比中国电信 7.3%和中国联通 3.7%)。我们认为折旧和摊销费用上的优势。
 
主要来自公司网络规模效应(例如单位无线网络 Capex 投入获取更多移动用户)以及更高的用户 ARPU。员工侧,在人均薪酬相差不多 的情况下,公司人均创收及人均创利明显高于同业电信和联通。
 
开源节流,5G 后期盈利能力提升路径清晰
 
5G 投资回报周期或更长,对标 2G 末期盈利能力有望提升:从国内不同网络代际投资 回报期对比来看,2G 最长约 16 年,3G 和 4G 较短,只有 5 年左右。
 
而 5G 投资回报 周期有望拉长至 10 年维度。对标 2G 末期净利率和 ROE 有较明显提升,对标预计 5G 时期运营商盈利能力将有所回升。
 
复盘发现折旧摊销占比和 ARPU 趋势是影响运营商盈利能力的两大主要因素。2G 末期 折旧摊销占比下滑显著,盈利能力提升,4G 时期则显著上升,盈利能力下滑;
 
ARPU 的 变动也是主要因素之一,整个 3G 时期中国移动的移动业务 ARPU 下滑明显,期间虽然 折旧摊销占比变化不大,盈利能力仍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伴随行业竞争趋缓,公司 ARPU 已重回增长通道,而设备折旧周期拉长&700M 低频覆盖等因素驱动下,5G 后周期折旧 摊销占收比或缩小,盈利能力有望呈现回升。
 
设备折旧周期拉长&700M 低频覆盖,5G 后周期折旧摊销占收比或缩小:相比 3.5 GHz 以及 2.6 GHz 频段,700MHz 传播损耗低,绕射能力和室内覆盖力强,尤其在地广人 稀的农村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广覆盖的优势。
 
理论情况下,要实现相同地域范围的覆盖,700 MHz 较 2.6 GHz 所需的基站数量要少得多,有效节省公司 5G 整体覆盖成本。
 
同 时相较 3G/4G 时期,5G 时期运营商设备摊销周期由 5 年拉长至 10 年。我们预计 5G 投资高峰期后公司折旧摊销增长有望放缓,占营收比例或持续缩小。
 
行业迎三大拐点,公司有望全面受益
 
2019 年政策拐点:存量博弈终结,竞争迈向竞合
 
传统 C 端业务人口红利逐步见顶,近 3 年流量红利基本被资费下滑充分消化:从用户 数增量来看,自 2019 年以来,三大运营商的两大传统业务(移动业务和固网业务)的 新增用户数量呈现明显下滑趋势。
 
移动及宽带渗透率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已不大。2019 年 移动流量平均资费降至 5 元/GB,约为 2017 年的 1/4.46,基本抵消流量增长的红利。固定宽带方面,2019 年的平均资费已降至 2014 年的十分之一。
 
2015 年以来“市场份额考核”促成运营商行业红海竞争。2019 年行业取消“不限量” 套餐,行业恢复理性,通信服务价值回归。
 
2019 年 9 月,行业竞争环境迎来诸多重大 变革:三大运营商陆续取消“不限量”套餐;取消市场份额考核;中国联通和中 国电信宣布开展 5G 共建共享合作。
 
2018-2021 年“提速降费”政策力度呈现由紧至松,2020 年起政府工作报告不再强调移动流量降费,政策环境持续向好。
 
2020 年经营拐点:基本面持续反转,新动能蓄势待发
 
2020 年 ARPU 拐点已现:在竞争缓和的背景下,行业移动和固网 ARPU 持续改善。此 外,从单客户价值来看,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 5G 移动用户 ARPU 较迁移前分别提升 5.9% 10%,5G 渗透率改善也进一步驱动运营商 ARPU 提升。
 
21Q1-Q3 移动/电信/联 通的移动业务 ARPU 分别同比增长 2.5%/2.3%/6.5%,我们以月度的电信业务收入减去 新兴业务收入,再除以移动+固网用户的总和来测算 ARPU,测算传统电信业务 ARPU 于 2020 年 5 月开始重返增长区间,2021 年增长进一步提速。
 
产业互联网业务增速更快,占比持续提升:考虑到各家运营商对产业互联网的定义有所不同我们将通信服务中刨去移动通信,固网语音,固网宽带这三项传统业务之外的收 入归为“产业互联网”业务。
 
2021H1 大运营商“产业互联网”合计实现收入 1611 亿元,同比增长 27.7%,同期传统业务同比增长 9.6%,成为运营商新的增长动能。
 
三大运营商销售费用率持续改善:2019H2 以来伴随行业竞争趋缓,中国移动、中国电 信和中国联通销售费用率持续下降。
 
从季度趋势来看,2019Q3 以来中国联通销售费用 率呈现反季节性的下滑。我们认为伴随行业从竞争全面转向竞合,三大运营商将继续压 缩包括佣金,代理费,终端补贴等营销支出,销售费用率有望持续改善。
 
5G 周期或拉长,国内运营商资本开支压力缓解:从全球目前 5G 网络铺设和商用的进 度来看,国内运营商从 3G 到 5G 时期已实现从落后到赶超,背后的成本是运营商作为 网络投资的主体压缩了 3G 和 4G 网络的投资回报期。
 
我们预计 5G 投资回报周期有望 拉长,运营商年均资本开支压力有望缓解。伴随移动广电 5G 700M 合建方案落地,“四 张牌照、两张网络”的共建共享格局正式确定,5G 时代运营商投资效率提升显著。
 
2G、3G 退网逐步完成,降本增效优化频谱使用:工信部办公厅于 2020 年 5 月发布通 知,首次明确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不再使用 2G/3G 网络,2G/3G 退网迎来加速。
 
对于 运营商来说,一方面 2G/3G 使用了大量黄金频谱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退网能优化频 谱使用。另一方面 2G/3G 基站技术较过时,能耗较高,运维成本高,而创造效益较小,退网将有效节省网络运维及电费开销。
 
2021 年估值拐点:行业重大事件频出,定位迎来革新
 
2021 年以来行业重大事件频出,大量催化因素持续落地:在政策面和经营面持续向好 的背景下,2021 年运营商板块受到多个重大事件因素催化,包括 2 月巴菲特大举加仓 运营商。
 
3 月和 5 月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相继宣布回 A,6 月中国电信公告调升分红率 政策,8 月电信完成 A 股上市,联通公告调升分红率。2022 年初中国移动完成 A 股发 行上市,公告计划回购 10%的 H 股股份。
 
云业务发展迅猛,运营商估值锚或重定义:从 2021H1 的云业务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电 信和中国移动云业务分别实现 109%和 118%的同比增长,远高于阿里云 34%的同比增 速。
 
运营商在下沉云市场优势显著,技服和运维队伍庞大,能够覆盖到一些云服务商难 以触及的一些下沉式的市场;
 
借助独有的渠道和资质优势,运营商在政务云市场份额领 先互联网大厂等其他云玩家;对比互联网大厂 PS 估值较高,运营商估值锚或重定义。
 
元宇宙大时代来临,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加码:11 月 11 日,国内首家元宇宙行业协会 正式成立,成员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
 
产业元宇宙时代,运营商作为 元宇宙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者有望主导生态及平台,主要得益于:渠道&下沉人力优势; 数据合规高可信度;算力&网络禀赋。
 
投资分析
 
公司为全球网络及客户规模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品牌影响深远。受益于国企改革、股权 激励及引入战投,公司治理持续改善,并规划大额 H 股回购,彰显发展信心。新旧动能 齐发力,核心粮仓移动业务重返增长通道,家宽和政企业务增长强劲
 
爱集微APP
来自雪球发布于今天 14:35
中国移动:公司计算类芯片和NB芯片已完成研发和制造,具备量产条件
来自爱集微APP的雪球专栏
 
 
集微网消息(文/张林)近日,中国移动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在芯片领域已经孕育多年,约从三年前开始重点布局计算类、通信类、安全类三类芯片,重点打造基于RISC-V的芯片架构体系。经过2-3年的攻关和研发,计算类芯片和NB芯片已完成研发和制造,具备量产条件,并开展小规模应用部署,LTECat.1芯片目前还在研制中。
 
芯片是支撑IT系统运作的“发动机”,对计算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拥有高度自主研发的国产CPU是我国IT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当前高端芯片产业是国内被“卡脖子”严重的领域之一,为做好未来极限情况下的技术储备,浙江移动于今年6月份联合龙芯中科、统信软件等合作伙伴启动引入基于自主指令系统架构Loong Arch芯片服务器的应用验证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5G通信基带芯片专家创芯慧联获中国移动战略投资,针对此次获得投资,创芯慧联消息显示,这是继2020年11月“中国移动-创芯慧联物联网芯片联合实验室”成立之后,创芯慧联和中国移动资本层次深度合作的又一个重大事件。未来,创芯慧联将与中国移动一起在5G产业推进、核心技术攻关、芯片产品创新、物联网生态构建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战略合作,共同推动算力网络的发展。
 
算力网络方面,中国移动表示,这是公司新基建三项工作之一,将公司现有的核心技术能力,包括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安全等新技术要素融合在一起提供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公司将分三个阶段开展相关工作,第一阶段是从今年到明年,基本工作聚焦于现有云、网的基础上实现服务层面的融合;第二阶段公司会在现有的网络上进行算网大脑的编排,为后续TaaS服务提供核心控制;第三阶段会实现整个算网的一体共生,这个阶段会给客户提供TaaS服务,也就是任务式的服务模式。
 
对于未来SIM卡实现功能,中国移动表示,公司在5G时代一直非常重视对SIM卡业务的创新,在压缩SIM卡体积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SIM卡的功能。对于SIM卡,公司目前主要从四个方面在创新和尝试,一是适应现在终端多元化的需要,不断推出一卡多终端的业务,比如在PAD、手机等等多个终端上使用的时候,可以使用同一个手机号进行合并付费等;二是移动认证,通过基于SIM卡的移动认证,实现APP的登录免输入密码等功能,能够快捷安全地实现对个人客户的认证;三是区域一体化功能,如在长三角地区,SIM卡可用于乘坐公交和地铁;四是探索数字身份、数字货币应用创新,深耕安全认证领域,推出SIM盾、安全网关产品。
 
(校对/Andy)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 1.8 Spirit Build 80722 Code detection by Codefense

Copyright www.zhongguosou.com. Some Rights Reserved.微信号:MiZhiHeiGeTaXiaoMi